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合同法论文

预期违约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1章 预期违约制度概述第12-21页
    1.1 预期违约的概念第12-13页
    1.2 预期违约的历史发展第13-17页
        1.2.1 1853 年霍切斯特诉戴·拉·陶尔案第13-14页
        1.2.2 1855 年爱娃诉伯顿租船合同纠纷案第14页
        1.2.3 1894 年辛格夫人诉辛格案第14-15页
        1.2.4 美国《统一商法典》中的预期违约制度第15-16页
        1.2.5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预期违约制度的发展第16页
        1.2.6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预期违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第16-17页
        1.2.7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制度第17页
    1.3 预期违约的理论学说第17-18页
    1.4 预期违约制度的政策基础和价值分析第18-21页
第2章 预期违约的基本类型及法律责任第21-29页
    2.1 明示预期违约第21-24页
        2.1.1 明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第21-23页
        2.1.2 明示预期违约的法律后果第23-24页
    2.2 默示预期违约第24-27页
        2.2.1 默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第24-26页
        2.2.2 默示预期违约的法律后果第26-27页
    2.3 违约责任体系中的预期违约责任第27-29页
第3章 预期违约制度与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比较第29-39页
    3.1 不安抗辩权制度第29-36页
        3.1.1 不安抗辩权的制度意义第29-30页
        3.1.2 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第30-32页
        3.1.3 不安抗辩权的法律效果第32页
        3.1.4 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的比较第32-36页
    3.2 明示的预期违约与大陆法系中的拒绝履行制度第36-37页
        3.2.1 拒绝履行制度的概念第36-37页
        3.2.2 拒绝履行制度与英美法系的明示预期违约制度比较第37页
    3.3 大陆法系中是否存在预期违约制度第37-39页
第4章 我国《合同法》中的相关制度第39-46页
    4.1 《合同法》中有关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的规定第39-40页
        4.1.1 《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规定第39页
        4.1.2 《合同法》关于不安抗辩权的规定第39-40页
    4.2 对现有制度的分析第40-42页
        4.2.1 对《合同法》第94条和第108条的评析第40页
        4.2.2 我国合同法第68条、第69条与第94条第2项之间的关系评析第40-41页
        4.2.3 《合同法》第68条、第69条与第108条之间关系评析第41-42页
    4.3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的制度取舍第42-44页
        4.3.1 关于两者取舍的争论观点第42-43页
        4.3.2 现今我国《合同法》中两种制度的关系第43-44页
    4.4 民事立法如何面对两大法系彼此吸收融合日渐增多的趋势第44-46页
第5章 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第46-51页
    5.1 整合默示预期违约制度与《合同法》68、69条的关系第46-47页
        5.1.1 默示预期违约的适用条件第46页
        5.1.2 默示预期违约中止履行第46-47页
        5.1.3 默示预期违约中止履行的恢复第47页
        5.1.4 默示预期违约合同的解除第47页
    5.2 明确预期违约的救济方法第47-48页
    5.3 赋予预期违约方撤回权第48页
    5.4 解除权的行使及法律后果第48-49页
    5.5 预期违约的损害赔偿第49页
    5.6 预期违约的减损规则第49页
    5.7 预期违约损害赔偿的免责事由——不可抗力第49-50页
    5.8 预期违约中强制履行判决的适用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卡电子消费系统项目的范围和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LLS汽轮机失效故障的分析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