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传统脱二氧化碳技术 | 第11-13页 |
1.2.1 化学吸收法 | 第11-12页 |
1.2.2 物理吸收法 | 第12-13页 |
1.3 固体吸附剂脱碳技术 | 第13-18页 |
1.3.1 低温吸附剂 | 第13-15页 |
1.3.2 中温吸附剂 | 第15-17页 |
1.3.3 高温吸附剂 | 第17-18页 |
1.4 氧化钙基吸附剂 | 第18-22页 |
1.4.1 沉淀碳酸钙 | 第18页 |
1.4.2 类水滑石复合衍生氧化物 | 第18-19页 |
1.4.3 纳米氧化钙\碳酸钙 | 第19-20页 |
1.4.5 吸附剂蒸汽改性 | 第20页 |
1.4.6 添加惰性物质 | 第20-21页 |
1.4.7 溶剂改性 | 第21页 |
1.4.8 吸附剂热处理 | 第21-22页 |
1.5 中空球结构 | 第22-23页 |
1.5.1 硬模板法 | 第22-23页 |
1.5.2 软模板法 | 第23页 |
1.6 论文研究工作的提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5-26页 |
2.2 吸附剂制备 | 第26-27页 |
2.2.1 以醋酸钙为前驱体吸附剂制备 | 第26页 |
2.2.2 以碳球为模板中空球吸附剂制备 | 第26-27页 |
2.3 吸附剂性能评价 | 第27-28页 |
2.3.1 实验设备与流程 | 第27-28页 |
2.3.2 计算方法 | 第28页 |
2.4 吸附剂的表征 | 第28-31页 |
2.4.1 热失重分析(TGA) | 第28-29页 |
2.4.2 X 射线衍射(XRD) | 第29页 |
2.4.3 扫描电镜(SEM) | 第29页 |
2.4.4 物理吸附(BET) | 第29页 |
2.4.5 红外光谱(FTIR) | 第29页 |
2.4.6 透射电镜(TEM) | 第29-30页 |
2.4.7 粒度分析仪(PSA)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以醋酸钙为前驱体制备吸附剂 | 第31-50页 |
3.1 醋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直接焙烧所得氧化钙的吸附性能 | 第32-35页 |
3.1.1 醋酸钙热失重 | 第32-33页 |
3.1.2 焙烧所得氧化钙吸附性能评价 | 第33-35页 |
3.2 乙醇溶液改性吸附剂 | 第35-46页 |
3.2.1 改性温度和改性溶剂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 第35-44页 |
3.2.2 乙醇溶液浓度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 水蒸气对吸附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3.4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以碳球为模板尿素水解法制备吸附剂 | 第50-72页 |
4.1 胶体碳球 | 第50-56页 |
4.1.1 胶体碳球材料 | 第50-51页 |
4.1.2 胶体碳球制备 | 第51-56页 |
4.2 不同制备方法制备吸附剂 | 第56-65页 |
4.2.1 尿素水解法制备吸附剂 | 第56-61页 |
4.2.2 钙离子吸附制备吸附剂 | 第61-63页 |
4.2.3 氧化钙直接包覆制备吸附剂 | 第63-64页 |
4.2.4 硝酸钙尿素水解法制备吸附剂 | 第64-65页 |
4.3 碳球粒径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 | 第65-68页 |
4.3.1 碳球粒径分布 | 第65-67页 |
4.3.2 吸附剂吸附性能 | 第67-68页 |
4.3.3 吸附剂 SEM 表征 | 第68页 |
4.4 其他因素考察 | 第68-71页 |
4.4.1 碳球模板改性 | 第68-70页 |
4.4.2 尿素水解温度 | 第70-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