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1-19页 |
1 瑟氏泰勒虫病流行病学 | 第11-13页 |
2 瑟氏泰勒虫表面蛋白的研究 | 第13-15页 |
3 白细胞介素18(IL-18)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4 基因串联技术简介 | 第16-18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35页 |
1 材料 | 第19-25页 |
1.1 血液样本及血清来源 | 第19页 |
1.2 试验所需试剂和药品 | 第19页 |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1.4 试验所需主要溶液配置 | 第20-25页 |
2 方法 | 第25-35页 |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页 |
2.2 试验所需DNA模板的提取 | 第25-26页 |
2.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6-27页 |
2.4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27-28页 |
2.5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28-29页 |
2.6 串联基因IL-18-p33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29页 |
2.7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9-30页 |
2.8 重组质粒pMD-19T-IL-18-p33的获得 | 第30-31页 |
2.9 重组克隆质粒pMD-19T-IL-18-p33的鉴定 | 第31页 |
2.10 串联基因IL-18-p33与原核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31-32页 |
2.11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32页 |
2.12 重组质粒pGEX-4T1-IL-18-p33的获得 | 第32页 |
2.13 重组质粒pGEX-4T1-IL-18-p33的鉴定 | 第32页 |
2.14 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IL-18-p33的诱导表达 | 第32-33页 |
2.15 表达产物的SDS-PAGE电泳 | 第33-34页 |
2.16 最佳诱导时间的筛选 | 第34页 |
2.17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45页 |
1 PCR扩增结果 | 第35-36页 |
2 重组质粒pMD-19-T-IL-18-p33 PCR鉴定结果 | 第36-37页 |
3 重组质粒pMD-19-T-IL-18-p33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7-38页 |
4 重组质粒pMD-19-T-IL-18-p33测序结果 | 第38-40页 |
5 重组质粒pGEX-4T1-IL-18-p33 PCR鉴定结果 | 第40页 |
6 重组质粒pGEX-4T1-IL-18-p33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7 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8 最佳诱导时间筛选结果 | 第42-43页 |
9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