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3页 |
第二章 试验系统、煤样以及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2.1 试验系统 | 第23-25页 |
2.2 煤样 | 第25页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消除涡流的试验研究 | 第27-43页 |
3.1 入料涡流强度对旋流器分级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27-28页 |
3.1.1 试验系统与试验方案 | 第27页 |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3.2 对一段分选二段分级系统消除涡流的探索性试验研究 | 第28-34页 |
3.2.1 试验系统及方案 | 第28-30页 |
3.2.2 一段溢流管插入深度 120mm 时的试验效果 | 第30-32页 |
3.2.3 一段溢流管插入深度 150mm 时的试验效果 | 第32-34页 |
3.3 新型导流叶片设计以及试验研究 | 第34-41页 |
3.3.1 新型导流叶片设计思想和结构 | 第34-37页 |
3.3.2 试验系统及方案 | 第37页 |
3.3.3 一段溢流管插入深度 175mm 时的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3.3.4 一段溢流管插入深度 150mm 时的试验结果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入料涡流强度对旋流器分级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43-65页 |
4.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第43-48页 |
4.1.1 CFD 技术简介 | 第43-44页 |
4.1.2 Fluent 软件简介 | 第44-45页 |
4.1.3 流体动力学的控制方程 | 第45-46页 |
4.1.4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第46-47页 |
4.1.5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及离散格式的选择 | 第47-48页 |
4.1.6 多相流模型 | 第48页 |
4.1.7 数值求解计算方法 | 第48页 |
4.2 网格划分以及相关设置 | 第48-56页 |
4.2.1 物理模型 | 第48-50页 |
4.2.2 网格划分 | 第50-54页 |
4.2.3 介质物性参数 | 第54页 |
4.2.4 模型选择 | 第54-55页 |
4.2.5 边界条件设定 | 第55页 |
4.2.6 离散格式及算法 | 第55页 |
4.2.7 收敛标准 | 第55-56页 |
4.3 模拟结果讨论 | 第56-64页 |
4.3.1 入料涡流强度 | 第56-57页 |
4.3.2 切向速度分析 | 第57-58页 |
4.3.3 轴向速度分析 | 第58-61页 |
4.3.4 径向速度分析 | 第61-62页 |
4.3.5 空气柱的分析 | 第62-63页 |
4.3.6 短路流分析 | 第63页 |
4.3.7 底溢流流量分配比分析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导流叶片对三产品旋流器系统工艺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65-87页 |
5.1 网格划分及相关设置 | 第65-72页 |
5.1.1 物理模型 | 第65-67页 |
5.1.2 网格划分 | 第67-70页 |
5.1.3 介质物性参数 | 第70页 |
5.1.4 模型选择 | 第70页 |
5.1.5 边界条件设定 | 第70-72页 |
5.1.6 收敛标准 | 第72页 |
5.1.7 离散格式及算法 | 第72页 |
5.2 各导流叶片对一段分选旋流器流场的影响 | 第72-79页 |
5.2.1 切向速度分析 | 第72-74页 |
5.2.2 轴向速度分析 | 第74-77页 |
5.2.3 径向速度分析 | 第77-79页 |
5.3 导流叶片对涡流的消除作用 | 第79-80页 |
5.4 不同导流叶片对二段分级旋流器流场的影响 | 第80-85页 |
5.4.1 切向速度分析 | 第80-82页 |
5.4.2 轴向速度分析 | 第82-84页 |
5.4.3 径向速度分析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7-91页 |
6.1 结论 | 第87-89页 |
6.1.1 试验结论 | 第87-88页 |
6.1.2 模拟结果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