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中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汞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毒性 | 第13-14页 |
1.1.1 汞的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1.1.2 汞的生理毒性 | 第14页 |
1.2 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及迁移转化 | 第14-16页 |
1.2.1 沉积物中汞的形态 | 第14-15页 |
1.2.2 沉积物中汞的形态转化 | 第15-16页 |
1.3 影响沉积物汞甲基化的因素 | 第16-17页 |
1.3.1 微生物 | 第16页 |
1.3.2 有机质 | 第16-17页 |
1.3.3 汞的形态 | 第17页 |
1.4 选题依据 | 第17-19页 |
1.4.1 水体富营养化 | 第18页 |
1.4.2 沉积物厌氧环境 | 第18页 |
1.4.3 厌氧微生物作用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和分析参数 | 第19-21页 |
1.5.1 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和含量 | 第19页 |
1.5.2 沉积物及其孔隙水(和界面水)中各项参数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5页 |
2.1 草海 | 第21页 |
2.2 红枫湖 | 第21-22页 |
2.3 乌江渡 | 第22-23页 |
2.4 采样点选择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 | 第25-29页 |
3.1 样品采集方法与步骤 | 第25-26页 |
3.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3.3 质量控制 | 第27-28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沉积物中汞含量和汞形态分析 | 第29-39页 |
4.1 孔隙水(界面水)中汞含量 | 第29-32页 |
4.1.1 草海 DTHg 含量 | 第29-30页 |
4.1.2 红枫湖 DTHg 含量 | 第30-31页 |
4.1.3 乌江渡 DTHg 含量 | 第31页 |
4.1.4 孔隙水中 RHg 含量 | 第31-32页 |
4.2 固相沉积物中总汞含量 | 第32-35页 |
4.2.1 沉积物 THg 含量分布 | 第32-34页 |
4.2.2 固液相汞含量关系 | 第34-35页 |
4.3 固相沉积物中甲基汞 | 第35-37页 |
4.3.1 沉积物 MeHg 的含量分布 | 第35-37页 |
4.3.2 沉积物 MeHg 和 THg 的关系 | 第37页 |
4.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汞甲基化影响因素浅析 | 第39-50页 |
5.1 pH | 第39-40页 |
5.2 溶解性有机碳 | 第40-43页 |
5.3 沉积物有机质 | 第43-45页 |
5.3.1 有机质对汞形态分布影响 | 第43-45页 |
5.3.2 有机质对汞甲基化的作用 | 第45页 |
5.4 富营养化 | 第45-46页 |
5.5 微生物活性 | 第46-48页 |
5.6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六章 沉积物中汞 SSEs 浸提形态对甲基化的影响 | 第50-56页 |
6.1 乌江渡大坝形态汞 | 第50-52页 |
6.2 红枫湖形态汞 | 第52-53页 |
6.3 形态汞的转化 | 第53-55页 |
6.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6-5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7.2 特色与创新 | 第56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