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9-13页 |
| 1 绪论 | 第13-3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优势 | 第14-18页 |
|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 1.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 第20-27页 |
| 1.5 卟啉及卟啉染料的发展 | 第27-33页 |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工作内容 | 第33-35页 |
| 2 卟啉中受体共轭基团的改性及其光伏应用 | 第35-60页 |
| 2.1 引言 | 第35-37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37-49页 |
| 2.3 LW1-LW4的光谱及电化学性质 | 第49-53页 |
| 2.4 LW1-LW4的密度泛函计算 | 第53-54页 |
| 2.5 基于LW1-LW4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 | 第54-56页 |
| 2.6 LW1-LW4的电子注入 | 第56-57页 |
| 2.7 基于LW1-LW4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 | 第57-59页 |
| 2.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3 受体共轭基团延长的卟啉及其光伏应用 | 第60-78页 |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7页 |
| 3.3 LW5-LW6的光谱与电化学性质 | 第67-70页 |
| 3.4 LW5-LW6的密度泛函模拟计算 | 第70-71页 |
| 3.5 基于LW5-LW6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 | 第71-73页 |
| 3.6 LW5-LW6的动力学研究 | 第73-75页 |
| 3.7 基于LW5-LW6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 | 第75-76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4 D-π-D-A结构的卟啉染料及其光伏应用 | 第78-96页 |
| 4.1 引言 | 第78-80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80-85页 |
| 4.3 LW7-LW9的光谱及电化学性能 | 第85-88页 |
| 4.4 LW7-LW9的密度泛函模拟计算 | 第88-90页 |
| 4.5 基于LW7-W9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90-91页 |
| 4.6 LW7-LW9的动力学研究 | 第91-93页 |
| 4.7 基于LW7-LW9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 | 第93-94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 5 以吡啶为吸附基团的卟啉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应用 | 第96-110页 |
| 5.1 引言 | 第96-97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97-101页 |
| 5.3 LW11-LW13的光谱与电化学性质 | 第101-104页 |
| 5.4 基于LW11-LW13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104-106页 |
| 5.5 LW11-LW13的动力学研究 | 第106-107页 |
| 5.6 基于LW11-13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 | 第107-108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 6 支链对卟啉染料的影响及其光伏应用 | 第110-125页 |
| 6.1 引言 | 第110-112页 |
| 6.2 实验部分 | 第112-115页 |
| 6.3 LW14-LW16的光谱与电化学性质 | 第115-119页 |
| 6.4 LW14-LW16的密度泛函模拟计算 | 第119-120页 |
| 6.5 基于LW14-LW16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120-121页 |
| 6.6 LW14-LW16的动力学研究 | 第121-122页 |
| 6.7 基于LW14-LW16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 | 第122-123页 |
| 6.8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 7 电子受体对芘共轭的卟啉的光电性能的影响 | 第125-138页 |
| 7.1 引言 | 第125-126页 |
| 7.2 实验部分 | 第126-129页 |
| 7.3 LW17-LW19的光谱及电化学性能 | 第129-132页 |
| 7.4 LW17-LW19的密度泛函模拟计算 | 第132-134页 |
| 7.5 LW17-LW19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134-135页 |
| 7.6 LW17-LW19的动力学研究 | 第135-136页 |
| 7.7 基于LW17-LW19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 | 第136-137页 |
| 7.8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 8.1 全文研究内容总结 | 第138-139页 |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 8.3 研究展望 | 第140-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63页 |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