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阿尔金喀腊大湾铁矿田控矿构造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前人研究工作及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区概括 | 第12-14页 |
| 1.3.1 工作区位置及交通 | 第12-13页 |
| 1.3.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括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7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6页 |
| 2.2 区域地层划分 | 第16-22页 |
| 2.2.1 太古宇 | 第17-19页 |
| 2.2.2 元古宇 | 第19-20页 |
| 2.2.3 古生界 | 第20-21页 |
| 2.2.4 中生界 | 第21-22页 |
| 2.2.5 新生界 | 第22页 |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第22-24页 |
| 2.3.1 火山岩 | 第22-23页 |
| 2.3.2 花岗岩 | 第23-24页 |
| 2.4 变质作用 | 第24-25页 |
| 2.5 构造 | 第25-27页 |
| 2.5.1 断裂构造 | 第25-26页 |
| 2.5.2 褶皱构造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矿田地质特征 | 第27-37页 |
| 3.1 矿田地质概括 | 第27-31页 |
| 3.1.1 地层 | 第27-29页 |
| 3.1.2 岩浆岩 | 第29-31页 |
| 3.1.3 构造 | 第31页 |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37页 |
| 3.2.1 矿体特征 | 第31-35页 |
| 3.2.2 矿石特征 | 第35-36页 |
| 3.2.3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褶皱控矿特征 | 第37-65页 |
| 4.1 矿体围岩地层特征 | 第37-45页 |
| 4.2 控矿褶皱形态学特征 | 第45-51页 |
| 4.2.1 细碎屑岩层理与劈理的关系 | 第45-47页 |
| 4.2.2 大理岩转折端特征 | 第47-50页 |
| 4.2.3 含矿地层深部沿伸状态 | 第50-51页 |
| 4.3 褶皱控矿特征 | 第51-52页 |
| 4.4 褶皱变形特征 | 第52-62页 |
| 4.4.1 显微构造特征 | 第53-56页 |
| 4.4.2 EBSD组构分析 | 第56-60页 |
| 4.4.3 变形机制 | 第60页 |
| 4.4.4 变形时代的确定 | 第60-62页 |
| 4.5 褶皱成因 | 第62-64页 |
| 4.6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接触带控矿特征 | 第65-93页 |
| 5.1 蚀变分带 | 第65-74页 |
| 5.1.1 水平分带 | 第65-69页 |
| 5.1.2 垂直分带 | 第69-74页 |
| 5.2 成矿物质条件 | 第74-91页 |
| 5.2.1 实验数据 | 第74-85页 |
| 5.2.2 物质来源 | 第85-88页 |
| 5.2.3 成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 | 第88-91页 |
| 5.3 控矿特征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控矿构造模式 | 第93-97页 |
| 6.1 控矿构造特征 | 第93-94页 |
| 6.2 构造演化模式 | 第94-9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97-9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