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霉形体(支原体)论文

牛支原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插图和附件列表第10-12页
缩略词表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0页
    1.1 支原体第14-17页
        1.1.1 支原体的基因组第16页
        1.1.2 支原体的生长需求第16页
        1.1.3 支原体病的发病机理第16-17页
    1.2 牛支原体第17-26页
        1.2.1 发病机理第17-20页
        1.2.2 传播与危害第20-22页
        1.2.3 临床症状和病例变化第22-25页
        1.2.4 流行病学第25页
        1.2.5 经济损失第25-26页
    1.3 支原体质粒第26-28页
        1.3.1 内源质粒第26-27页
        1.3.2 基于转座子的自杀质粒第27-28页
        1.3.3 基于oriC的自我复制质粒第28页
    1.4 载体在牛支原体中的应用第28-29页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牛支原体自我复制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验证第30-53页
    2.1 材料第30-33页
        2.1.1 支原体第30页
        2.1.2 菌种第30页
        2.1.3 质粒及载体第30页
        2.1.4 酶和试剂盒第30-31页
        2.1.5 DNA Marker及核酸染料第31页
        2.1.6 溶液配制第31页
        2.1.7 培养基配方第31-32页
        2.1.8 其他试剂及耗材第32页
        2.1.9 仪器第32-33页
    2.2 方法第33-44页
        2.2.1 牛支原体的复苏与培养第33页
        2.2.2 牛支原体标准株PG45的药物敏感性验证第33页
        2.2.3 牛支原体全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3页
        2.2.4 载体pJH1.0的构建第33-37页
        2.2.5 载体pJH2.0的构建第37-39页
        2.2.6 载体pJH2.1的构建第39-41页
        2.2.7 载体pJH3.0的构建第41-42页
        2.2.8 载体pJH1.0、pJH2.0、pJH2.1和pJH3.0的功能验证第42-44页
    2.3 结果第44-52页
        2.3.1 牛支原体标准株PG45的药物敏感性验证第44页
        2.3.2 载体pJH1.0的构建第44-46页
        2.3.3 载体pJH2.0的构建第46-48页
        2.3.4 载体pJH2.1的构建第48-50页
        2.3.5 载体pJH3.0的构建第50-51页
        2.3.6 载体pJH1.0、pJH2.0、pJH2.1和pJH3.0的功能验证第51-52页
    2.4 讨论第52页
        2.4.1 牛支原体标准株PG45的药物敏感性第52页
        2.4.2 载体pJH1.0、pJH2.0、pJH2.1和pJH3.0的构建及功能分析第52页
    2.5 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载体电击转化条件的优化第53-61页
    3.1 材料第53-55页
        3.1.1 支原体第53页
        3.1.2 试剂盒第53页
        3.1.3 溶液配制第53-54页
        3.1.4 培养基配方第54页
        3.1.5 其他试剂及耗材第54页
        3.1.6 仪器第54-55页
    3.2 方法第55-57页
        3.2.1 牛支原体生长曲线的绘制第55页
        3.2.2 牛支原体生长时间的优化第55-56页
        3.2.3 电击电压的优化第56页
        3.2.4 质粒浓度的优化第56-57页
    3.3 结果第57-59页
        3.3.1 牛支原体生长曲线的绘制第57页
        3.3.2 牛支原体不同生长时间对电击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7-58页
        3.3.3 不同电压对电击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8页
        3.3.4 不同质粒浓度对电击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8-59页
    3.4 讨论第59-60页
        3.4.1 牛支原体生长曲线的绘制第59页
        3.4.2 牛支原体不同生长时间对电击转化效率的影响第59-60页
        3.4.3 不同电压对电击转化效率的影响第60页
        3.4.4 不同质粒浓度对电击转化效率的影响第60页
    3.5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复制起始位点序列特征分析及截短试验第61-79页
    4.1 材料第61-63页
        4.1.1 支原体第61页
        4.1.2 酶和试剂盒第61页
        4.1.3 DNA Marker及核酸染料第61页
        4.1.4 溶液配制第61-62页
        4.1.5 培养基配方第62-63页
        4.1.6 其他试剂及耗材第63页
        4.1.7 仪器第63页
    4.2 方法第63-71页
        4.2.1 复制起始位点序列特征分析第63页
        4.2.2 牛支原体的复苏与培养第63-64页
        4.2.3 牛支原体全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4页
        4.2.4 载体pJH3.1的构建第64-66页
        4.2.5 载体pJH3.2的构建第66-68页
        4.2.6 载体pJHmini3.0的构建第68-70页
        4.2.7 载体pJH3.0、pJH3.1、pJH3.2和pJHmini3.0的功能验证第70-71页
    4.3 结果第71-77页
        4.3.1 复制起始位点序列特征分析第71-73页
        4.3.2 载体pJH3.1的构建第73-75页
        4.3.3 载体pJH3.2的构建第75-76页
        4.3.4 载体pJHmini3.0的构建第76-77页
        4.3.5 载体pJH3.0、pJH3.1、pJH3.2和pJHmini3.0的功能验证第77页
    4.4 讨论第77-78页
    4.5 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oriC载体稳定性检验第79-95页
    5.1 材料第79-82页
        5.1.1 支原体第79页
        5.1.2 质粒及载体第79页
        5.1.3 酶和试剂盒第79页
        5.1.4 DNA Marker及核酸染料第79-80页
        5.1.5 溶液配制第80-81页
        5.1.6 培养基配方第81-82页
        5.1.7 其他试剂及耗材第82页
        5.1.8 仪器第82页
    5.2 方法第82-86页
        5.2.1 Southern blot方法检验载体稳定性第82-85页
        5.2.2 质粒pJHmini3.0的回收第85页
        5.2.3 无抗性传代稳定性的验证第85-86页
    5.3 结果第86-93页
        5.3.1 Southem blot方法检验载体稳定性第86-91页
        5.3.2 质粒pJHmini3.0的回收第91-92页
        5.3.3 无抗性传代稳定性的检验第92-93页
    5.4 讨论第93-94页
        5.4.1 Southern blot方法检验载体稳定性第93页
        5.4.2 质粒pJHmini3.0在牛支原体中稳定存在并可以回收第93-94页
        5.4.3 无抗性传代稳定性的检验第94页
    5.5 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牛支原体内源及外源蛋白的表达第95-131页
    6.1 材料第95-100页
        6.1.1 支原体第95页
        6.1.2 菌种及细胞系第95-96页
        6.1.3 质粒及载体第96页
        6.1.4 酶和试剂盒第96页
        6.1.5 实验动物第96页
        6.1.6 DNA Marker及核酸染料第96页
        6.1.7 溶液配制第96-97页
        6.1.8 培养基配方第97-98页
        6.1.9 其他试剂及耗材第98-99页
        6.1.10 仪器第99-100页
    6.2 方法第100-116页
        6.2.1 牛支原体外源蛋白的表达第100-104页
        6.2.2 牛支原体内源蛋白的表达第104-113页
        6.2.3 MBOVPG45_0790和P48蛋白过表达株对MDBK细胞的黏附及凋亡的影响第113-116页
    6.3 结果第116-129页
        6.3.1 牛支原体外源蛋白的表达第116-119页
        6.3.2 牛支原体内源蛋白的表达第119-125页
        6.3.3 MBOVPG45_0790和P48蛋白过表达株对MDBK细胞的黏附及凋亡的影响第125-129页
    6.4 讨论第129-130页
        6.4.1 牛支原体外源蛋白的表达第129页
        6.4.2 牛支原体内源蛋白的表达第129页
        6.4.3 过表达载体的鉴定第129页
        6.4.4 MBOVPG45_0790和P48蛋白过表达株对MDBK细胞的黏附及凋亡的影响第129-130页
    6.5 小结第130-131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1-132页
第八章 创新点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作者简历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运作中的社工核心能力研究
下一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过程研究--以上海、杭州17位餐饮行业从业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