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2. 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3-30页 |
2.1 断层带流体的存在及来源 | 第13页 |
2.2 断层带渗透性与断层愈合 | 第13-18页 |
2.3 流体活动对断层带物质成分的改造 | 第18-25页 |
2.4 流体活动的同震效应 | 第25-27页 |
2.5 地震周期中流体压力演化及其动力学意义 | 第27-30页 |
3. 研究思路与拟解决的问题 | 第30-32页 |
4. 主要创新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金河磷矿浅钻与断层内部结构 | 第33-55页 |
1.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钻探计划 | 第33-36页 |
1.1 龙门山断裂带地质背景 | 第33-34页 |
1.2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与龙门山浅钻计划 | 第34-36页 |
2. 金河磷矿断层剖面 | 第36-40页 |
2.1 金河磷矿剖面构造位置 | 第36页 |
2.2 断层岩分类方案 | 第36-37页 |
2.3 金河磷矿断层结构 | 第37-40页 |
3. 金河磷矿钻孔 | 第40-43页 |
4. 钻孔岩芯处理与采样 | 第43-46页 |
5. 金河磷矿断层岩结构特征 | 第46-52页 |
5.1 上盘围岩 | 第46页 |
5.2 花岗质初碎裂岩 | 第46-47页 |
5.3 黑色碎裂岩 | 第47页 |
5.4 花岗质角砾岩 | 第47页 |
5.5 断层泥 | 第47-48页 |
5.6 下盘碳酸盐岩 | 第48-52页 |
6. 讨论 | 第52-53页 |
7.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金河磷矿断层带矿物及化学成分分析 | 第55-87页 |
1.引言 | 第55-5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6-59页 |
2.1 主要矿物与粘土矿物分析 | 第56-57页 |
2.2 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 | 第57页 |
2.3 SEM和EDS分析 | 第57页 |
2.4 断层带物质流失分析 | 第57-59页 |
3. 金河磷矿地表断层带成分分析 | 第59-63页 |
3.1 地表矿物成分分析结果 | 第59-61页 |
3.2 地表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 第61-63页 |
4. 金河磷矿钻孔岩芯成分分析 | 第63-76页 |
4.1 XRD矿物分析结果 | 第63-66页 |
4.2 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第66-71页 |
4.3 稀土元素分析结果 | 第71-72页 |
4.4 EDS分析结果 | 第72-76页 |
5. 讨论 | 第76-85页 |
5.1 跨断层带矿物成分特征及对水-岩反应的启示 | 第76-78页 |
5.2 地球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启示 | 第78-84页 |
5.3 断层带内流体的综合作用及断层演化过程 | 第84-85页 |
6.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断层岩气体-液体渗透率实验研究 | 第87-108页 |
1. 引言 | 第87-89页 |
2. 断层岩气体渗透率及Klinkenberg效应实验 | 第89-94页 |
2.1 样品与实验方法 | 第89-91页 |
2.2 气体渗透率实验结果 | 第91-94页 |
3. 断层岩气体与液体渗透率对比实验 | 第94-103页 |
3.1 实验样品 | 第94-96页 |
3.2 渗透率实验 | 第96-99页 |
3.3 气-液对比渗透率实验结果 | 第99-103页 |
4. 讨论 | 第103-106页 |
4.1 气体渗透率及Klinkenberg效应 | 第103-105页 |
4.2 气、水渗透率差异原因分析 | 第105-106页 |
5.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金河磷矿断层带传输性质实验研究 | 第108-130页 |
1. 引言 | 第108-109页 |
2. 实验样品 | 第109-112页 |
2.1 采样方法 | 第109页 |
2.2 样品显微结构 | 第109-112页 |
3. 传输性质实验 | 第112-114页 |
4. 实验结果 | 第114-120页 |
5. 讨论 | 第120-128页 |
5.1 金河磷矿断层带渗透性结构 | 第120-123页 |
5.2 渗透率与断层岩结构及成分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5.3 对流体活动及同震热压作用的启示 | 第125-128页 |
6.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 | 第130-132页 |
附录一 样品信息表 | 第132-133页 |
附录二 矿物成分分析数据表 | 第133-137页 |
附录三 地球化学成分分析数据表 | 第137-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作者简介 | 第161-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