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情感本体”论探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1章 情感本体概述 | 第12-20页 |
·美学思想中的诸多情感本体 | 第12-13页 |
·面貌多样的情感本体 | 第13-16页 |
·情感本体——美学维度的新感性 | 第14页 |
·情感本体——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审美心理结构 | 第14-15页 |
·情感本体——一种先验共同感 | 第15-16页 |
·情感本体与审美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情感本体的三重审美阶梯 | 第16-17页 |
·情感本体与艺术 | 第17-19页 |
·情感本体与人的自然化 | 第19-20页 |
第2章 情感本体的发展历程 | 第20-26页 |
·情感本体的萌芽 | 第20-23页 |
·情感本体的出场 | 第23-24页 |
·情感本体的强调 | 第24-26页 |
第3章 后期美学思想重心转移的原因 | 第26-35页 |
·理论根源的影响 | 第26-29页 |
·马克思主义 | 第26-27页 |
·康德先验心理学 | 第27-28页 |
·以情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 第28-29页 |
·美学思想发展内外张力的推动 | 第29-35页 |
·前期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 第29-31页 |
·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中国文化思想史、中西文化研究转向的影响 | 第32页 |
·"自然的人化"转向"人的自然化" | 第32-35页 |
第4章 情感本体的价值和影响 | 第35-39页 |
·情感本体弥补工具本体说的理论缺陷 | 第35-36页 |
·情感本体对实践美学思想的深化发展有积极意义 | 第36-37页 |
·情感本体给予人温暖的精神家园 | 第37-3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一、著作类 | 第39-40页 |
二、期刊类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