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5-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3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黄土古环境重建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2.1 时间标尺 | 第19页 |
1.2.2 黄土中的古气候代用指标 | 第19-26页 |
1.3 微生物四醚膜脂化合物GDGTs | 第26-38页 |
1.3.1 GDGTs简介 | 第27-33页 |
1.3.2 GDGTs指标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33-38页 |
1.4 GDGTs应用于中国黄土古气候重建 | 第38-40页 |
1.5 小结及展望 | 第40页 |
1.6 研究思路 | 第40-43页 |
1.6.1 研究剖面的选取 | 第40-41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43-54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43-44页 |
2.2 样品采集处理 | 第44-49页 |
2.2.1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44-45页 |
2.2.2 磁化率和粒度前处理及测试 | 第45-49页 |
2.3 类脂物前处理及测试 | 第49-52页 |
2.3.1 类脂物提取分离 | 第49-50页 |
2.3.2 GDGTs测试 | 第50-52页 |
2.4 年代学方法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新方法对GDGTs指标的影响 | 第54-62页 |
3.1 GDGTs分离技术的发展 | 第54-56页 |
3.2 渭南黄土剖面GDGTs分布特征 | 第56-59页 |
3.2.1 新、老方法色谱图特征 | 第56-58页 |
3.2.2 GDGTs在渭南剖面中的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3.3 新方法对GDGTs指标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渭南黄土剖面古温度重建 | 第62-78页 |
4.1 基于brGDGTs的温度指标 | 第62-65页 |
4.2 渭南黄土中5-、6-甲基brGDGTs的分布特征 | 第65-66页 |
4.3 渭南黄土中MBT'_(5ME)和MBT'_(6ME)的非同步变化 | 第66-68页 |
4.4 对比不同温度重建公式的结果 | 第68-74页 |
4.4.1 古温度重建——基于传统brGDGTs的指标 | 第68-70页 |
4.4.2 古温度重建——基于 5-、6-甲基brGDGTs的指标 | 第70-71页 |
4.4.3 讨论——不同温度重建公式的比较 | 第71-73页 |
4.4.4 小结 | 第73-74页 |
4.5 与其他已有温度曲线的对比 | 第74-78页 |
第五章 渭南黄土剖面古pH和极端干旱事件 | 第78-98页 |
5.1 引言 | 第78-82页 |
5.1.1 中国南方石笋δ18O与降水量/干旱事件 | 第79-80页 |
5.1.2 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 | 第80-82页 |
5.2 渭南剖面古pH记录 | 第82-85页 |
5.2.1 古pH重建指标 | 第82-84页 |
5.2.2 渭南剖面中古pH重建结果 | 第84-85页 |
5.3 渭南剖面极端干旱事件记录 | 第85-92页 |
5.3.1 极端干旱事件指标-R_(i/b) | 第85-87页 |
5.3.2 渭南剖面极端干旱事件记录 | 第87-91页 |
5.3.3 130ka B.P.干旱事件的其他记录 | 第91-92页 |
5.4 渭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形成机制 | 第92-96页 |
5.5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认识和不足 | 第98-101页 |
6.1 主要认识 | 第98-99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