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木本论文

南方红豆杉AMF多样性及AMF、溶无机磷细菌的接种效应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1 南方红豆杉研究概述第11-12页
        1.1.1 南方红豆杉生物学特性及濒危原因分析第11页
        1.1.2 南方红豆杉次生代谢产物紫杉醇简介第11页
        1.1.3 南方红豆杉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 丛枝菌根真菌研究简介第12-13页
    1.3 丛枝菌根真菌的鉴定方法第13-14页
        1.3.1 形态学方法第13页
        1.3.2 组织化学方法第13页
        1.3.3 生态学方法第13-14页
        1.3.4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14页
    1.4 AMF与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互作关系概述第14-15页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15-17页
        1.5.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1.5.2 技术路线第16页
        1.5.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第16-17页
2.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AMF种质资源分布第17-23页
    2.1 研究方法第17-19页
        2.1.1 采样地概括第17-18页
        2.1.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19-22页
    2.3 讨论第22-23页
3.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AMF物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3-35页
    3.1 研究方法第23-26页
        3.1.1 采样地概括第23页
        3.1.2 样品采集第23页
        3.1.3 菌根类型观察及侵染情况第23-24页
        3.1.4 AMF多样性指数测定第24-25页
        3.1.5 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测定第25页
        3.1.6 土壤球囊霉素含量测定第25页
        3.1.7 数据处理第25-2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26-33页
        3.2.1 AMF多样性及菌根侵染情况第26-29页
        3.2.2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第29-30页
        3.2.3 不同采样点南方红豆杉球囊霉素含量分析第30-31页
        3.2.4 AMF多样性、酶活性、球囊霉素含量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31-33页
    3.3 讨论第33-35页
        3.3.1 AMF多样性及菌根侵染情况第33页
        3.3.2 不同采样点南方红豆杉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第33-34页
        3.3.3 不同采样点南方红豆杉球囊霉素含量及其相关性分析第34-35页
4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根际AMF群落多样性第35-47页
    4.1 研究方法第35-39页
        4.1.1 实验材料第35页
        4.1.2 样品采集第35-36页
        4.1.3 总DNA的提取第36-37页
        4.1.4 总DNA的纯化第37-38页
        4.1.5 PCR扩增第38页
        4.1.6 DGGE分析第38-3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39-45页
        4.2.1 总DNA的提取及纯化第39-40页
        4.2.2 PCR扩增结果第40-41页
        4.2.3 DGGE结果分析第41-45页
    4.3 讨论第45-47页
        4.3.1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DNA提取、PCR扩增分析第45-46页
        4.3.2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第46-47页
5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第47-53页
    5.1 研究方法第47-48页
        5.1.1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测定第47-48页
        5.1.2 数据处理第4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8-51页
        5.2.1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第48-49页
        5.2.2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第49-50页
        5.2.3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第50-51页
    5.3 讨论第51-53页
        5.3.1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AWCD值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分析第51-52页
        5.3.2 不同产地南方红豆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第52-53页
6 高效溶磷细菌、AMF互作对南方红豆杉的接种效应第53-63页
    6.1 研究方法第53-54页
        6.1.1 实验材料第53页
        6.1.2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53-54页
        6.1.3 数据处理第54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54-62页
        6.2.1 PSB及AMF接种对南方红豆杉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54-56页
        6.2.2 PSB与AMF接种对南方红豆杉根际微生物整体功能活性的影响第56-58页
        6.2.3 PSB与AMF接种对南方红豆杉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58-59页
        6.2.4 PSB与AMF接种对南方红豆杉土壤酶活的影响第59-61页
        6.2.5 PSB与AMF接种对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第61-62页
    6.3 讨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附录A第69-71页
附录B第71-73页
附录C第73-75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5-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铃薯印膜蛋白StREMa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下一篇:水分对氧化亚氮在土壤中的扩散与还原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