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二 “知行合一”哲学思想概述 | 第16-28页 |
(一)“知行合一”思想内涵及哲学依据 | 第16-21页 |
1.“知行合一”思想内涵 | 第16-18页 |
2.“知行合一”哲学意蕴 | 第18-21页 |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认识论 | 第21-23页 |
(三)“知行合一”指导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演变及规律 | 第23-28页 |
1. 社会主义价值观演变的一般过程 | 第23-25页 |
(1) 毛泽东思想内涵中的“知行观” | 第23页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3-25页 |
2. 社会主义价值观演变的一般规律 | 第25-28页 |
三 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8-34页 |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现状 | 第28-30页 |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形态 | 第28-29页 |
2. 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问题 | 第29-30页 |
(1)只有知没有行 | 第29页 |
(2)尽管有了知但却错了行 | 第29-30页 |
(3)知不为优良的知,行不为优良之行 | 第30页 |
(二) 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问题成因分析 | 第30-34页 |
1. 思想层面 | 第30-31页 |
2. 经济层面 | 第31页 |
3. 社会层面 | 第31-33页 |
(1) 大学教育体制单一性 | 第31-32页 |
(2) 家庭教育跟不上 | 第32-33页 |
(3) 网络环境的两面性 | 第33页 |
4. 个人层面 | 第33-34页 |
四 孟瑞鹏精神的形成及思想内涵 | 第34-42页 |
(一) 孟瑞鹏精神的形成 | 第34-36页 |
1. 家庭教育是孟瑞鹏精神形成的基础 | 第34-35页 |
2. 学校教育是孟瑞鹏精神形成的关键 | 第35-36页 |
3. 社会教育是孟瑞鹏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 | 第36页 |
(二) 孟瑞鹏精神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第36-39页 |
1. 孟瑞鹏精神的思想内涵 | 第36-37页 |
2. 孟瑞鹏精神的主要特征 | 第37-39页 |
(1) 家国情怀 | 第37页 |
(2) 乐于奉献 | 第37-38页 |
(3) 舍生取义 | 第38页 |
(4) 勇于担当 | 第38-39页 |
(三)“知行合一”思想与孟瑞鹏精神的内在逻辑 | 第39-42页 |
1.“知行合一”思想是孟瑞鹏精神的起源 | 第39页 |
2. 孟瑞鹏精神还原“知行合一”思想的本真 | 第39页 |
3.“知行合一”思想促进孟瑞鹏精神的升华 | 第39-40页 |
4. 孟瑞鹏精神是“知行合一”思想的践行者 | 第40-42页 |
五 弘扬孟瑞鹏精神 构建四位一体道德实践机制 | 第42-48页 |
1. 传承和培育优良家风优化家庭知行教育环境 | 第42页 |
(1) 重视家风家规建设贴近实际做知行 | 第42页 |
(2) 开展家庭实践活动塑造高尚品德 | 第42页 |
2. 确定知行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42-45页 |
(1) 用影视文化作品塑造道德品性 | 第42-43页 |
(2) 走访道德楷模家乡增强道德情感认同 | 第43页 |
(3) 引导参与社会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 第43-44页 |
(4) 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 第44-45页 |
3.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5-46页 |
(1) 弘扬主流道德价值 | 第45页 |
(2) 建立良好的道德制度 | 第45页 |
(3) 落实知行合一具体化 | 第45-46页 |
(4) 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 第46页 |
4. 注重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觉履行道德实践 | 第46-48页 |
(1) 学而后思思而后行 | 第46页 |
(2) 慎独加强自我修养 | 第46-47页 |
(3) 积极参加道德实践 | 第47-48页 |
六 结论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