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NO_x生成机理及控制技术 | 第11-12页 |
1.2.1 NO_x生成机理 | 第11页 |
1.2.2 NO_x排放控制技术 | 第11-12页 |
1.3 NO和CO的共同脱除 | 第12-15页 |
1.3.1 贵金属类催化剂 | 第13页 |
1.3.2 非贵金属型催化剂 | 第13-15页 |
1.4 铁基催化剂脱除NO气体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1 金属Fe直接还原NO的特性 | 第15-16页 |
1.4.2 Fe_2O_3的催化还原HCN/NH3的研究成果 | 第16页 |
1.4.3 Fe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研究成果 | 第16页 |
1.5 Fe氧化物的种类及特征 | 第16-17页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和测量方法 | 第18-21页 |
2.1 实验仪器及化学试剂 | 第1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18页 |
2.2 氧化铁催化剂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1 浸渍法制备低弥勒指数(low miller index )氧化铁催化剂 | 第18-19页 |
2.2.2 共沉淀法制备高弥勒指数(high miller index)氧化铁催化剂 | 第19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9-20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19-20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0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0页 |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0-21页 |
第3章 普通浸渍法制备的Fe_2O_3/Al_2O_3样品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21-32页 |
3.1 样品不同还原程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21-24页 |
3.1.1 样品不同还原程度下脱除NO的对比实验 | 第21-22页 |
3.1.2 XPS分析 | 第22-24页 |
3.2 不同温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1 不同温度度下脱除NO的对比实验 | 第24-25页 |
3.2.2 XPS分析 | 第25页 |
3.3 NO和CO共脱除的研究与优化 | 第25-30页 |
3.3.1 对照实验 | 第25-27页 |
3.3.2 样品不同还原程度对NO和CO共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3 气体比例不同对NO和CO共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28页 |
3.3.4 XPS分析 | 第28-30页 |
3.4 反应机理研究 | 第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4章 共沉淀法制备的Fe_2O_3(104)/Al_2O_3样品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32-39页 |
4.1 样品不同还原程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4.1.1 样品不同还原程度下脱除NO的对比实验 | 第32-33页 |
4.1.2 XPS分析 | 第33-34页 |
4.2 不同温度对NO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 NO和CO共脱除的研究与优化 | 第35-37页 |
4.3.1 样品不同还原程度对NO和CO共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2 气体比例不同对NO和CO共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5章 两种不同晶面类型对NO脱除的影响 | 第39-52页 |
5.1 在不同还原程度下的两种不同晶面类型样品的对比研究 | 第39-41页 |
5.2 在不同温度下的两种不同晶面类型样品的对比研究 | 第41-43页 |
5.3 不同还原程度对NO和CO共脱除效率的影响的实验中两种不同晶面类型样品的对比研究 | 第43-46页 |
5.4 不同气体比例对NO和CO共脱除效率的影响的实验中两种不同晶面类型样品的对比研究 | 第46-48页 |
5.5 表征分析 | 第48-50页 |
5.5.1 高弥勒指数晶面(high miller index)Fe_2O_3(104)/Al_2O_3 | 第48-49页 |
5.5.2 低弥勒指数晶面(low miller index)Fe_2O_3/Al_2O_3 | 第49-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6.1 总结 | 第52页 |
6.2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