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研究 | 第13-15页 |
1.2.2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研究 | 第15-17页 |
1.2.3 预防性养护决策研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第23-53页 |
2.1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病害调研及形成原因 | 第23-29页 |
2.1.1 病害调研 | 第23-26页 |
2.1.2 病害形成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2.2 单项评价指标 | 第29-45页 |
2.2.1 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 | 第31-33页 |
2.2.2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 第33-35页 |
2.2.3 路面破损程度指数PCI | 第35-36页 |
2.2.4 车辙深度指数RDI | 第36-37页 |
2.2.5 抗滑性能指数SRI | 第37-39页 |
2.2.6 节能环保指数FCI | 第39-45页 |
2.3 综合评价指标EPQI | 第45-47页 |
2.4 单项指标权重确定 | 第47-48页 |
2.4.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7-48页 |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页 |
2.5 EPQI体系实证分析 | 第48-52页 |
2.5.1 绝对关联度计算 | 第50-51页 |
2.5.2 相对关联度计算 | 第51-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 第53-79页 |
3.1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概述 | 第53-54页 |
3.2 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 | 第54-55页 |
3.2.1 确定型模型 | 第54页 |
3.2.2 概率型模型 | 第54-55页 |
3.2.3 其他类模型 | 第55页 |
3.3 灰色系统新陈代谢预测模型相关理论 | 第55-60页 |
3.3.1 灰色系统基本概念 | 第55-56页 |
3.3.2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 第56-57页 |
3.3.3 新陈代谢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及误差检验 | 第57-60页 |
3.4 回归预测模型 | 第60页 |
3.5 组合预测模型建立及权重确定 | 第60-62页 |
3.5.1 组合预测模型建立 | 第60-61页 |
3.5.2 权重确定 | 第61-62页 |
3.6 组合预测模型实证分析 | 第62-78页 |
3.6.1 实证路段检测状况 | 第62-63页 |
3.6.2 对路面破损程度指数PCI预测 | 第63-65页 |
3.6.3 对车辙深度指数RDI预测 | 第65-67页 |
3.6.4 对抗滑性能指数SRI预测 | 第67-69页 |
3.6.5 对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预测 | 第69-71页 |
3.6.6 对节能环保指数FCI预测 | 第71-73页 |
3.6.7 对综合指标PQI预测 | 第73-76页 |
3.6.8 综合分析 | 第76-7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4章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时机决策 | 第79-95页 |
4.1 预防性养护时机概述 | 第79-81页 |
4.1.1 预防性养护时机重要性 | 第79-80页 |
4.1.2 预防性养护时机选择原则 | 第80页 |
4.1.3 预防性养护时机选择方法 | 第80-81页 |
4.2 预防性养护最佳时机确定步骤 | 第81-88页 |
4.2.1 养护时机评价标准和可接受水平分析 | 第81-82页 |
4.2.2 养护时机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82-83页 |
4.2.3 寿命周期分析 | 第83页 |
4.2.4 预防性养护时机评价各指标的效益分析 | 第83-84页 |
4.2.5 预防性养护时机评价中总效益分析 | 第84-85页 |
4.2.6 预防性养护时机评价中总费用分析 | 第85-88页 |
4.2.7 计算效益费用比值以及确定最佳养护时机 | 第88页 |
4.3 实证研究 | 第88-92页 |
4.3.1 效益计算 | 第88-90页 |
4.3.2 费用计算 | 第90-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5页 |
第5章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决策 | 第95-121页 |
5.1 预防性养护决策理论分析 | 第95-99页 |
5.1.1 决策过程分析 | 第95-96页 |
5.1.2 决策模型分析 | 第96-99页 |
5.2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研究 | 第99-107页 |
5.2.1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适用性分析 | 第99页 |
5.2.2 雾封层 | 第99-101页 |
5.2.3 微表处 | 第101-102页 |
5.2.4 超薄磨耗层 | 第102-103页 |
5.2.5 薄层罩面 | 第103-104页 |
5.2.6 灌缝、封缝 | 第104-105页 |
5.2.7 就地热再生 | 第105-106页 |
5.2.8 养护措施总结 | 第106-107页 |
5.3 预防性养护措施评价体系 | 第107-111页 |
5.3.1 评价内容和框架 | 第107-109页 |
5.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109-111页 |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决策 | 第111-114页 |
5.5 实证研究 | 第114-11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系统开发 | 第121-129页 |
6.1 系统设计方法 | 第121-123页 |
6.2 系统功能模块 | 第123-12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29-130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130页 |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附录A | 第139-145页 |
附录B | 第145-14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