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土壤有机碳 | 第11-12页 |
·土壤活性有机碳 | 第12-15页 |
·易氧化态碳 | 第13页 |
·颗粒态有机碳 | 第13-14页 |
·微生物量碳氮 | 第14页 |
·溶解性有机碳 | 第14-15页 |
·土壤团聚体 | 第15-18页 |
·土壤团聚体形成机制 | 第15-16页 |
·土壤团聚体稳定行评价方法 | 第16页 |
·有机碳在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分布 | 第16-17页 |
·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 | 第17-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供试土壤 | 第25-26页 |
·试验地简介 | 第25-26页 |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土壤样品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土壤团聚体分级及稳定性评价 | 第26-27页 |
·土壤活性有机碳测定 | 第27-28页 |
·其他理化性质测定 | 第28页 |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第31-41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后土壤总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后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变化 | 第32-35页 |
·颗粒态有机碳 | 第32-33页 |
·易氧化态碳 | 第33-34页 |
·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 | 第34-35页 |
2 讨论 | 第35-37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 第37页 |
·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之间的相关性 | 第37页 |
3 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第四章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分布、有机碳在团聚体上分配的影响 | 第41-47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后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分布 | 第41-42页 |
·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团聚体粒组的分配 | 第42-43页 |
·有机碳在不同团聚体粒组中的含量变化 | 第42页 |
·易氧化态碳在不同团聚体中的含量变化 | 第42-43页 |
2 讨论 | 第43-45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分布的影响 | 第43-44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团聚体粒组中有机碳的影响 | 第44页 |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相互作用的机制探讨 | 第44-45页 |
3 小结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物理保护的影响 | 第47-55页 |
1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后土壤>20 μm团聚体比例的变化 | 第47-49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 | 第49-50页 |
2 讨论 | 第50-52页 |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 | 第51-52页 |
·连续长期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评价 | 第52页 |
3 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2 研究特色 | 第55页 |
3 存在问题 | 第55-56页 |
4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