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Ti-X(X=Al,Cu,Cr)体系扩散动力学及Pb-S和Bi-S体系热力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镍和镍基合金 | 第13-14页 |
1.2 材料设计 | 第14-16页 |
1.2.1 材料设计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相图计算方法CALPHAD | 第15-16页 |
1.3 扩散动力学 | 第16-21页 |
1.3.1 扩散原理 | 第16-17页 |
1.3.2 扩散系数 | 第17-19页 |
1.3.3 扩散的微观机制 | 第19-21页 |
1.4 动力学数据库的建立 | 第21-23页 |
1.4.1 原子移动性参数模型 | 第21-23页 |
1.4.2 DICTRA动力学计算软件 | 第23页 |
1.5 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原理及设备 | 第25-32页 |
2.1 扩散偶的制备 | 第25-28页 |
2.2 扩散偶的退火热处理 | 第28页 |
2.3 扩散偶截面样品的制备 | 第28-30页 |
2.4 扩散偶截面样品的实验检测 | 第30-32页 |
第三章 Ni-Al-Ti体系动力学研究 | 第32-48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扩散方法论 | 第33-36页 |
3.2.1 原子移动性参数计算 | 第33-35页 |
3.2.2 实验扩散系数的评估 | 第35-36页 |
3.3 实验方案 | 第36-3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3.4.1 互扩散系数与原子移动性参数 | 第38-43页 |
3.4.2 成分曲线与扩散路径 | 第43-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Ni-Cu-Ti体系动力学研究 | 第48-65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扩散方法论 | 第49-51页 |
4.2.1 原子移动性参数计算 | 第49-50页 |
4.2.2 实验扩散系数的评估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案 | 第51-5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4-64页 |
4.4.1 互扩散系数与原子移动性参数 | 第54-59页 |
4.4.2 成分曲线与扩散路径 | 第59-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Ni-Ti-Cr体系动力学研究 | 第65-80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扩散方法论 | 第65-68页 |
5.2.1 原子移动性参数计算模型 | 第65-67页 |
5.2.2 原子移动性评估 | 第67-68页 |
5.3 实验方案 | 第68-7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1-79页 |
5.4.1 互扩散系数和原子移动性分析 | 第71-75页 |
5.4.2 成分曲线与扩散路径 | 第75-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Pb-S和Bi-S体系热力学研究 | 第80-92页 |
6.1 引言 | 第80页 |
6.2 文献综述 | 第80-82页 |
6.2.1 Pb-S体系文献热力学数据 | 第80-81页 |
6.2.2 Bi-S体系文献热力学数据 | 第81-82页 |
6.3 热力学模型 | 第82-83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83-91页 |
6.4.1 Pb-S体系热力学优化结果 | 第83-88页 |
6.4.2 Bi-S体系热力学优化结果 | 第88-9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