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9页 |
1.1 粉煤灰的形成 | 第17-19页 |
1.2 粉煤灰的基本性质 | 第19-23页 |
1.2.1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 第19-20页 |
1.2.2 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 第20-21页 |
1.2.3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 | 第21-22页 |
1.2.4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 第22页 |
1.2.5 粉煤灰的分类 | 第22-23页 |
1.3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 第23-27页 |
1.3.1 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意义 | 第23-24页 |
1.3.2 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途径 | 第24-27页 |
1.4 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研究进展 | 第27-37页 |
1.4.1 碱法烧结 | 第27-30页 |
1.4.2 酸法 | 第30-34页 |
1.4.3 酸碱联合法 | 第34-35页 |
1.4.4 其他方法 | 第35-37页 |
1.5 二氧化硅产品的制备 | 第37-39页 |
1.5.1 白炭黑简介 | 第37页 |
1.5.2 白炭黑制备方法 | 第37-39页 |
1.6 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和二氧化硅工艺的确定 | 第39-40页 |
1.6.1 氧化铝的提取——硫酸氢铵焙烧工艺 | 第39-40页 |
1.6.2 二氧化硅的提取——碱浸工艺 | 第40页 |
1.7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9页 |
第2章 硫酸氢铵焙烧法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 | 第49-77页 |
2.1 引言 | 第49页 |
2.2 原料分析 | 第49-50页 |
2.3 硫酸氢铵焙烧法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热力学计算 | 第50-55页 |
2.3.1 热力学计算方法 | 第50-52页 |
2.3.2 热力学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2.4 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55-57页 |
2.5 焙烧工序 | 第57-62页 |
2.5.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57页 |
2.5.2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2.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2页 |
2.6 沉铝工序 | 第62-65页 |
2.6.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62页 |
2.6.2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2.6.3 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2.7 碱溶工序 | 第65-68页 |
2.7.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65页 |
2.7.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2.7.3 结果与讨论 | 第66-68页 |
2.8 碳分工序 | 第68-71页 |
2.8.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68-69页 |
2.8.2 实验方法 | 第69页 |
2.8.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2.9 煅烧工序 | 第71-73页 |
2.9.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71页 |
2.9.2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2.9.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3页 |
2.10 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3章 粉煤灰与硫酸氢铵焙烧反应动力学和熟料溶出动力学 | 第77-95页 |
3.1 粉煤灰与硫酸氢铵焙烧反应动力学 | 第77-83页 |
3.1.1 引言 | 第77页 |
3.1.2 焙烧反应动力学实验 | 第77-83页 |
3.2 粉煤灰与硫酸氢铵焙烧熟料溶出动力学 | 第83-91页 |
3.2.1 引言 | 第83-84页 |
3.2.2 熟料溶出动力学实验 | 第84-91页 |
3.3 小结 | 第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第4章 硫酸氢铵焙烧法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工艺推广 | 第95-115页 |
4.1 引言 | 第95页 |
4.2 原料分析 | 第95-96页 |
4.3 工艺流程的确定 | 第96-97页 |
4.4 焙烧工序 | 第97-103页 |
4.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97页 |
4.4.2 实验方法 | 第97-98页 |
4.4.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3页 |
4.5 除铁工序——氢氧化铁沉淀法 | 第103-108页 |
4.5.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103页 |
4.5.2 实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4.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08页 |
4.6 沉铝工序 | 第108-111页 |
4.6.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108页 |
4.6.2 实验方法 | 第108-109页 |
4.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1页 |
4.7 煅烧工序 | 第111-112页 |
4.7.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111页 |
4.7.2 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4.7.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2页 |
4.8 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第5章 粉煤灰的基本性质对其焙烧提铝效果的影响 | 第115-127页 |
5.1 引言 | 第115页 |
5.2 实验原料 | 第115页 |
5.3 化学成分对提铝效果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5.3.1 实验仪器 | 第116页 |
5.3.2 结果与讨论 | 第116页 |
5.4 物相组成对提铝效果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5.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17页 |
5.4.2 实验方法 | 第117-118页 |
5.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19页 |
5.5 粉煤灰细度对提铝效果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5.5.1 实验仪器 | 第120页 |
5.5.2 结果与讨论 | 第120页 |
5.6 粉煤灰微观形貌对提铝效果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5.6.1 实验仪器 | 第120-121页 |
5.6.2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2页 |
5.7 实验验证 | 第122-125页 |
5.7.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22页 |
5.7.2 实验方法 | 第122页 |
5.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25页 |
5.8 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7页 |
第6章 粉煤灰提铝渣碱浸提硅动力学 | 第127-145页 |
6.1 引言 | 第127页 |
6.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127-12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29-130页 |
6.4 实验原理 | 第130-131页 |
6.5 结果与讨论 | 第131-141页 |
6.5.1 不同温度下二氧化硅浸出率与时间的关系 | 第131-136页 |
6.5.2 不同碱硅比下二氧化硅浸出率与时间的关系 | 第136-137页 |
6.5.3 不同搅拌强度下二氧化硅浸出率与时间的关系 | 第137-140页 |
6.5.4 脱硅渣的表征 | 第140-141页 |
6.6 小结 | 第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5页 |
第7章 二氧化硅产品的制备 | 第145-153页 |
7.1 引言 | 第145页 |
7.2 原料分析 | 第145页 |
7.3 沉淀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145-148页 |
7.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45-146页 |
7.3.2 实验方法 | 第146页 |
7.3.3 实验原理 | 第146-147页 |
7.3.4 结果与讨论 | 第147-148页 |
7.4 硅酸钙的制备 | 第148-150页 |
7.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48页 |
7.4.2 实验方法 | 第148-149页 |
7.4.3 结果与讨论 | 第149-150页 |
7.5 小结 | 第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3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7-159页 |
作者简介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