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1.1 乙二醇单乙醚的简介 | 第12-13页 |
1.2 乙氧基化反应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釜式乙氧基化反应工艺 | 第13-14页 |
1.2.2 Press喷雾式乙氧基化反应工艺 | 第14-15页 |
1.2.3 Puss回路乙氧基化反应工艺 | 第15-16页 |
1.2.4 连续管式乙氧基化反应工艺 | 第16-17页 |
1.2.5 膜反应器乙氧基化反应工艺 | 第17-18页 |
1.2.6 其他乙氧基化反应工艺 | 第18-19页 |
1.3 乙氧基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3.1 传统的均相酸碱催化剂 | 第21-22页 |
1.3.2 负载型的固体酸催化剂 | 第22-23页 |
1.3.3 固体碱催化剂 | 第23-24页 |
1.4 水滑石类催化剂简介 | 第24-26页 |
1.4.1 水滑石的结构特点 | 第24-25页 |
1.4.2 水滑石类催化剂的特性 | 第25-26页 |
1.5 水滑石的合成方法 | 第26-30页 |
1.5.1 共沉淀合成法 | 第26页 |
1.5.2 溶胶-凝胶合成法 | 第26-27页 |
1.5.3 水热合成法 | 第27页 |
1.5.4 焙烧复原法 | 第27-28页 |
1.5.5 离子交换合成法 | 第28-30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0-3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1-37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1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1 Mg/Al(Zn/Al)水滑石 | 第32-33页 |
2.2.2 Cu/Cr水滑石 | 第33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4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3-34页 |
2.3.2 傅立叶交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4页 |
2.3.3 热重分析(TGA) | 第34页 |
2.3.4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34页 |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页 |
2.4 催化活性评价 | 第34-35页 |
2.5 相关计算 | 第35-37页 |
2.5.1 原料空速的计算 | 第35-36页 |
2.5.2 环氧乙烷转化率(Cov _(EO)和产物选择性(Sel _i)的计算 | 第36-37页 |
3 二元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乙氧基化反应研究 | 第37-48页 |
3.1 水滑石组成元素对催化剂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3.1.1 组成元素对前驱体结构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2 组成元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3.2 前驱体合成条件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9-43页 |
3.2.1 溶剂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 pH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 Mg/Al配比对催化剂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 第43-47页 |
3.3.1 XRD | 第44-45页 |
3.3.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45-46页 |
3.3.3 CO_2-TPD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三元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乙氧基化反应研究 | 第48-61页 |
4.1 Fe掺杂对催化剂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1 XRD | 第48-49页 |
4.1.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9页 |
4.2 Fe掺杂量对催化剂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4.2.1 XRD | 第49-51页 |
4.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51页 |
4.2.3 CO_2-TPD | 第51-52页 |
4.3 水滑石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 第52-56页 |
4.3.1 TGA | 第53-54页 |
4.3.2 FT-IR | 第54-55页 |
4.3.3 XRD | 第55-56页 |
4.3.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6页 |
4.4 催化剂的稳定性及再生 | 第56-59页 |
4.4.1 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56-57页 |
4.4.2 水滑石的再生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