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寒地气候区高校集约式教学区设计研究--气候应对与行为模式发展的双重作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10页
引言第10-11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寒地气候区高校概述第12-13页
        1.1.1 我国高校教学区设计概况第12页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 学校行为模式的一些变化第13-16页
        1.2.1 集约式教学区的渐兴与理念推进第14-15页
        1.2.2 集约模式的完善策略研究第15-16页
    1.3 节能建筑规范制定第16-17页
    1.4 国内外寒地气候区高校集约化的态势第17-18页
    1.5 研究的角度方法第18-19页
    1.6 小结第19-21页
2 教学区的发展解析与评价第21-40页
    2.1 教学区布局模式发展概况第21-25页
        2.1.1 国外教学区布局模式发展概况第21-22页
        2.1.2 国内教学区布局模式发展概况第22-25页
    2.2 各时期教学区的典型案例第25-34页
        2.2.1 国外第25-28页
        2.2.2 国内传统校区时期第28-29页
        2.2.3 国内新建校区时期第29-34页
    2.3 寒地气候区高校教学区的特殊性研究第34-38页
        2.3.1 近现代时期特点第34-35页
        2.3.2 新时期区别于传统时期的理念特征第35-36页
        2.3.3 新时期规划容易出现的问题第36-37页
        2.3.4 气候和行为的具体结合第37页
        2.3.5 建筑形体的围合倾向及交流共享空间的强调第37-38页
    2.4 研究及理论工具第38-39页
        2.4.1 各类教学区模式对比第38页
        2.4.2 调研及实地体验第38页
        2.4.3 方法手段归纳总结第38-39页
    2.5 小结第39-40页
3 集约式教学区设计类型化分析第40-54页
    3.1 集约式高校教学区的基本模式第42-45页
        3.1.1 巨构式第42-43页
        3.1.2 院落式第43-44页
        3.1.3 串联式第44-45页
        3.1.4 网格式第45页
    3.2 寒地气候区集约式教学区的模式解析第45-52页
        3.2.1 巨构式特征解析第45-47页
        3.2.2 院落类特征解析第47-48页
        3.2.3 串联类特征解析第48-50页
        3.2.4 网格类特征解析第50-51页
        3.2.5 多种模式结合类特征解析第51-52页
    3.3 制约教学区布局模式的因素第52-53页
        3.3.1 整合的学科数量及其特点第52页
        3.3.2 用地面积及地形的限制第52-53页
        3.3.3 当地气候特点第53页
    3.4 小结第53-54页
4 寒地气候区高校实际案例评测检验第54-99页
    4.1 巨构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案例分析第55-61页
        4.1.1 校园空间结构组织分析----各单元功能联系便捷第57页
        4.1.2 入口空间设计----表达建筑形象的需求第57-58页
        4.1.3 室内交流空间设计----提供足够的公共空间第58页
        4.1.4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所有院系的统一场所第58-59页
        4.1.5 建筑外观材料----气候的应对(砖石、开窗)第59-60页
        4.1.6 调研总结----巨构的形象表达与实用性第60-61页
    4.2 院落式--中央美术学院案例分析第61-66页
        4.2.1 校园空间结构组织分析----用廊道和院落连接的整体教学区第62页
        4.2.2 入口空间设计分析----小体量建筑对入口的强化第62-63页
        4.2.3 室内交流空间设计分析----廊道与建筑节点处放大第63页
        4.2.4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分析----充分利用下沉空间和廊道宽度第63-64页
        4.2.5 建筑外观材料分析----深色材料和小面积开窗第64-65页
        4.2.6 调研总结----院落的良好感受和尺寸密切相关第65-66页
    4.3 串联式--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案例分析第66-73页
        4.3.1 校园空间结构组织分析----大量运用廊道系统来便捷校园行为第66-67页
        4.3.2 入口空间设计分析----巨构建筑入口的强化‘门’字型第67-68页
        4.3.3 院落空间设计分析----廊道可形成半围合的特色院落以共享第68页
        4.3.4 AO1综合教学楼部分(巨构式)教室的存在问题解析第68-70页
        4.3.5 气候相关的建筑材料选择分析----深色石材与封闭廊道系统第70-72页
        4.3.6 调研总结----标准串联式对较大基地面积的需求第72-73页
    4.4 网格式--沈阳建筑科技大学浑南新校区案例分析第73-76页
        4.4.1 校园空间结构组织分析----完全一体化的连接体系第74页
        4.4.2 入口空间分析----满足各部分的实用需求第74页
        4.4.3 室内交流空间分析----加宽走廊与局部节点放大第74页
        4.4.4 公共活动空间分析----大量的院落交流共享空间第74-75页
        4.4.5 建筑外观材料分析----深色砖石小型开窗、相互围合冬季防风保暖第75页
        4.4.6 调研总结----寒地气候区院落尺寸以采光为主第75-76页
    4.5 巨构、串联、院落结合--鲁迅美术学院新校区案例分析第76-82页
        4.5.1 校园空间结构组织分析----取其优点,多种模式结合第76-79页
        4.5.2 入口空间分析----特殊体量下充分利用空间第79页
        4.5.3 室内公共交流空间分析----多种室内交流空间设计手法汇集第79-80页
        4.5.4 公共活动空间分析----巨构与适中院落+开敞与半围合院落第80-81页
        4.5.5 建筑外观材料分析----砖石小开窗对气候特征的应对第81页
        4.5.6 调研总结----巨构体量感塑造与其功能性的权衡第81-82页
    4.6 串联、院落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化工新校区案例分析第82-86页
        4.6.1 校园空间结构组织分析----应对较大高差地形的巧妙处理第82-84页
        4.6.2 入口空间分析----实用为主建筑入口空间的局部放大第84页
        4.6.3 室内交流空间分析----板式教学楼提供交流以加宽廊道为主第84页
        4.6.4 公共活动空间分析----狭长地形时做局部放大第84-85页
        4.6.5 建筑外观材料分析----石材色彩与心理、进深较大开窗以应对气候第85页
        4.6.6 调研总结----如何应对狭长且有高差的地形第85-86页
    4.7 串联、院落结合--大连外国语大学新校区案例分析第86-90页
        4.7.1 校园空间结构组织分析----应对较小高差地形的巧妙处理第86-87页
        4.7.2 入口空间分析----板式教学楼功能大于形象第87页
        4.7.3 室内交流空间分析----加宽的走廊、局部放大的节点与中庭第87-88页
        4.7.4 公共活动空间分析----结合高差设计的公共围合院落第88-89页
        4.7.5 建筑外观材料分析----条形开窗于封闭廊道应对气候第89页
        4.7.6 调研总结----集约式教学区巨大体量与多出入口节点的需求第89-90页
    4.8 串联、院落结合--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区案例分析第90-96页
        4.8.1 校园空间结构组织分析----主要功能分区三角形关系的便捷性第90-93页
        4.8.2 入口空间分析----串联类教学区入口实用大于形象第93页
        4.8.3 门厅空间分析----入口和节点是串联式最常用的室内公共空间第93-94页
        4.8.4 公共活动空间分析----廊道系统的拓展运用第94页
        4.8.5 建筑外观材料分析----景观朝向与局部空间的灵活通透性第94-95页
        4.8.6 调研总结----廊道和院落系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第95-96页
    4.9 建筑实际使用面积率K值分析第96-97页
        4.9.1 基本概念第96页
        4.9.2 影响因素与注意事项第96-97页
    4.10 小结第97-99页
5 设计手法与技术手段研究第99-113页
    5.1 寒地气候区高校建筑集群形体设计第99-100页
        5.1.1 建筑体量布置与日照的关系第99页
        5.1.2 建筑体量布置与通风和冬季风的关系第99页
        5.1.3 各体量连接体系第99页
        5.1.4 材料与色彩第99-100页
    5.2 各空间节点的设计第100-102页
        5.2.1 门厅第100页
        5.2.2 公共空间第100-102页
        5.2.3 廊道连接体第102页
        5.2.4 楼梯及屋面第102页
    5.3 院系不同属性在群体中问题的改进设计第102-104页
        5.3.1 各部分识别性与归属感划分第102-103页
        5.3.2 多院系条件下师生的交流第103页
        5.3.3 人车分流及建筑内部流线第103-104页
        5.3.4 交集空间的处理第104页
    5.4 集约式教学区的共性问题研究第104-111页
        5.4.1 廊道第104-107页
        5.4.2 院落第107-110页
        5.4.3 底层通廊第110-111页
    5.5 小结第111-113页
6 结合气候和行为模式的学校实际案例设计及要素总结第113-125页
    6.1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方案设计第113-121页
        6.1.1 校园空间组织模式分析第114-116页
        6.1.2 规划意向分析第116页
        6.1.3 功能分区构成方式分析第116-117页
        6.1.4 交通系统分析第117页
        6.1.5 公共交流空间分析第117-119页
        6.1.6 气候的适应性分析第119-120页
        6.1.7 教学区设计手法分析第120-121页
    6.2 寒地气候区集约式教学区设计原则策略总结第121-123页
        6.2.1 规划层面第121-122页
        6.2.2 四类基本教学区布局模式的探讨第122-123页
    6.3 小结第123-125页
附录A: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教学楼调研问卷(可多选)第125-126页
附录B:我国寒地气候区全部211高校或其早期分校教学区部分特点列表第126-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37页
图片及表格来源第137-13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港口共振的能量演变研究
下一篇:利用部分迫近点算法求解系数估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