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7页 |
1.1.1 深水型湖库的纵向热分层 | 第11-12页 |
1.1.2 湖库水源热分层对水厂原水水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1.1.3 湖库水源的选择性取水 | 第13-15页 |
1.1.4 湖库水质预测概述 | 第15-16页 |
1.1.5 湖库藻类分布及迁移沉降特性 | 第16-17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7-18页 |
1.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和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0-25页 |
2.1 小球藻纵向沉降实验 | 第20-22页 |
2.1.1 小球藻来源与培养条件 | 第20页 |
2.1.2 沉降实验装置 | 第20-22页 |
2.1.3 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2 金盆水库出流水质预测实验 | 第22-25页 |
2.2.1 金盆水库简介 | 第22页 |
2.2.2 水库取样方案与水质监测 | 第22-23页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25页 |
3 水库选择性取水装置研发 | 第25-40页 |
3.1 已有选择性取水装置的不足 | 第25-26页 |
3.2 水力浮动选择性取水装置 | 第26-32页 |
3.2.1 水力浮动选择性取水装置的结构 | 第26-29页 |
3.2.2 装置的运行原理、工况及安装 | 第29-32页 |
3.3 预净化水力自动选择性取水装置 | 第32-37页 |
3.3.1 预净化水力自动选择性取水装置的结构 | 第32-36页 |
3.3.2 装置的运行原理、工况及安装 | 第36-37页 |
3.4 两种装置差异及应用特点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小球藻沉降及悬浮特性研究 | 第40-54页 |
4.1 小球藻沉降及悬浮实验 | 第40-43页 |
4.1.1 小球藻悬浮及沉降机理 | 第40页 |
4.1.2 小球藻沉降及悬浮实验设置 | 第40-41页 |
4.1.3 小球藻沉降及被动迁移计算 | 第41-43页 |
4.2 不同光强下小球藻纵向沉降及悬浮特性分析 | 第43-47页 |
4.2.1 小球藻宏观沉降特性 | 第43-44页 |
4.2.2 不同粒径的小球藻宏观沉速分析 | 第44-45页 |
4.2.3 悬浮小球藻纵向形态差异与分布分析 | 第45-46页 |
4.2.4 悬浮小球藻纵向数量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4.3 不同降雨强度下小球藻纵向沉降分析 | 第47-51页 |
4.3.1 实验降雨对小球藻纵向分布干扰深度分析 | 第47-48页 |
4.3.2 实际降雨强度下降雨对小球藻干扰深度推算 | 第48-50页 |
4.3.3 不同降雨强度下各粒径小球藻宏观沉速分析 | 第50-51页 |
4.4 不同引流量下小球藻纵向沉降分析 | 第51-53页 |
4.4.1 不同引流量小球藻纵向稳定时间分析 | 第51-52页 |
4.4.2 不同引流量下小球藻宏观沉速分析与无引流时沉速对比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水源水库原水出流水质预测 | 第54-61页 |
5.1 水源水库各水层水质相关性分析 | 第54页 |
5.2 水源水库水质聚类分析 | 第54-58页 |
5.2.1 不同群集数的聚类差异 | 第54-56页 |
5.2.2 不同群集聚类中心预测出流水质 | 第56-57页 |
5.2.3 3群集聚类中心预测出流水质误差分析 | 第57-58页 |
5.3 水源水库拟合泄出层厚度估算 | 第58-60页 |
5.3.1 各群集的拟合泄出层厚度对比 | 第58页 |
5.3.2 三群集拟合泄出层厚度分析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建议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表格列表 | 第64-65页 |
图形列表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