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力两星编队稳定性分析及队形控制方法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卫星编队技术概述 | 第9-10页 |
1.1.2 库仑力卫星编队技术的优势 | 第10页 |
1.1.3 库仑力卫星编队技术面临的问题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7页 |
1.2.1 库仑力编队充电的可行性论证 | 第12-13页 |
1.2.2 库仑力编队飞行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2.3 动力学建模方法及稳定性分析 | 第15-16页 |
1.2.4 库仑力编队飞行的研究阶段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动力学建模 | 第19-28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坐标系的定义 | 第19-20页 |
2.3 德拜屏蔽效应 | 第20-21页 |
2.4 充电过程的扰动分析 | 第21-23页 |
2.4.1 质量流量和干扰力 | 第21页 |
2.4.2 库仑力的表示 | 第21-22页 |
2.4.3 库仑力与干扰力的比较 | 第22-23页 |
2.5 希尔模型 | 第23页 |
2.6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3-25页 |
2.7 稳定模型方程的简化 | 第25-2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编队瞬时稳定构型分析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基本平衡条件的分析 | 第28-31页 |
3.2.1 质心定位 | 第28-29页 |
3.2.2 惯性主轴条件 | 第29-31页 |
3.3 两星问题的编队构型 | 第31-34页 |
3.3.1 轴上两星问题的分析 | 第31-32页 |
3.3.2 问题的简化 | 第32页 |
3.3.3 任意轴上两体问题的分析 | 第32-33页 |
3.3.4 编队条件的优化 | 第33-34页 |
3.4 三星问题的编队构型 | 第34-41页 |
3.4.1 共线三星问题的分析 | 第36-37页 |
3.4.2 等边三角形编队 | 第37-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两星编队的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 第42-59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地球矢径方向两星编队的稳定性分析 | 第42-51页 |
4.2.1 相对位置偏差的分析 | 第42-44页 |
4.2.2 偏航角和倾斜角的偏差分析 | 第44-46页 |
4.2.3 控制系统设计及分析 | 第46-48页 |
4.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4.3 轨道切线方向两星编队的稳定性分析 | 第51-58页 |
4.3.1 位置及角偏差分析 | 第51-53页 |
4.3.2 控制系统设计及分析 | 第53-56页 |
4.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矢径方向两星编队的位置机动控制 | 第59-70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矢径方向两星编队机动特性分析 | 第59-62页 |
5.3 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 第62-64页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4-69页 |
5.4.1 远离机动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5-67页 |
5.4.2 靠近机动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7-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两星编队的队形重构及最优控制 | 第70-84页 |
6.1 引言 | 第70页 |
6.2 混合动力源的队形重构动力学 | 第70-72页 |
6.3 控制系统分析 | 第72-74页 |
6.3.1 最优控制简述 | 第72-73页 |
6.3.2 最优控制目标函数的选择 | 第73-74页 |
6.4 数值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4-82页 |
6.4.1 地球矢径方向编队轨道机动的仿真 | 第75-78页 |
6.4.2 轨道转移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8-8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