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脱硫与固硫论文

活性焦纳孔结构中S吸附、转化与迁移机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9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活性焦脱硫基本理化过程解析第13-22页
        1.2.1 SO_2吸附-转化-脱附过程基本描述第13-14页
        1.2.2 活性焦纳米孔结构及表面化学微结构解析第14-18页
        1.2.3 活性焦内SO_2吸附-多相催化过程分析第18-22页
    1.3 技术发展与国内外应用情况第22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第22-27页
        1.4.1 类石墨微晶纳米孔材料SO_2吸附机制研究第22-23页
        1.4.2 脱硫过程活性焦内S转化、迁移及赋存机理第23-27页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1.5.1 课题来源第27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2章 实验系统及测试方法第29-38页
    2.1 典型多孔炭材料样品选取第29页
    2.2 实验样品的分析测试第29-31页
        2.2.1 样品微观形貌及物理特性测试第29-30页
        2.2.2 样品表面化学特性测试第30-31页
        2.2.3 表面吸附物种存在形态及脱附特性第31页
    2.3 活性焦脱硫实验装置及方法第31-35页
        2.3.1 实验系统关键环节第33-34页
        2.3.2 脱硫前后样品处理第34页
        2.3.3 样品脱硫特性评价第34-35页
    2.4 实验系统调试与标定第35-37页
        2.4.1 反应器切换过程对测量影响第35-36页
        2.4.2 模拟烟气组分浓度标定第36-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3章 典型炭材料微观结构及SO_2吸附机理第38-53页
    3.1 引言第38页
    3.2 典型多孔炭材料纳孔结构表征第38-43页
        3.2.1 典型多孔炭材料微观形貌分析第38-41页
        3.2.2 典型多孔炭材料纳孔结构分析第41-43页
    3.3 典型多孔炭材料表面化学特性第43-46页
        3.3.1 典型多孔炭材料化学特性形成机制分析第43-44页
        3.3.2 典型多孔炭材料表面官能团分析第44-46页
    3.4 典型多孔炭材料SO_2吸附机理第46-51页
        3.4.1 实验条件及工况安排第46-47页
        3.4.2 温度对典型多孔炭材料SO_2吸附影响机制第47-50页
        3.4.3 典型多孔炭材料SO_2吸附对温度敏感性第50-51页
        3.4.4 典型多孔炭材料SO_2吸附、赋存空间分析第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气相组分对活性焦内S吸附、转化促进机理第53-77页
    4.1 引言第53页
    4.2 典型活性焦样品选择第53-57页
        4.2.1 六种样品孔结构及表面酸碱性分析第54-56页
        4.2.2 六种样品脱硫特性初步分析第56-57页
    4.3 气相组分对SO_2脱除特性影响第57-58页
    4.4 O_2对SO_2吸附、转化促进机理第58-63页
    4.5 H_2O对SO_2吸附、转化影响机制第63-66页
        4.5.1 无O_2参与时H_2O对SO_2吸附阻碍机制第64页
        4.5.2 有O_2参与时H_2O对SO_2脱除促进机制第64-66页
    4.6 吸附质SO_2/SO_3/H_2SO_4赋存或迁移机制第66-75页
        4.6.1 气相组分对S赋存空间影响分析第66-70页
        4.6.2 吸附质H_2SO_4/SO_3“极性致迁移”机制第70-75页
    4.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86-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droid的多媒体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下一篇:基于同态加密算法的安全云存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