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镉对土壤生态毒性影响及主控因子和抑制机制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8页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第16-18页
        1.1.1 土壤 Cd 来源第16-17页
        1.1.2 土壤 Cd 污染现状第17-18页
        1.1.3 Cd 对动植物危害第18页
    1.2 Cd 对土壤酶和微生物活性影响第18-21页
        1.2.1 Cd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9-20页
        1.2.2 Cd 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第20-21页
    1.3 土壤酶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进展第21-25页
        1.3.1 土壤酶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研究第21-23页
        1.3.2 酶与粘土矿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第23-24页
        1.3.3 重金属对土壤酶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的影响第24-25页
    1.4 土壤酶监测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第25-26页
        1.4.1 单一土壤酶学指标第25-26页
        1.4.2 土壤酶多样性指标第26页
    1.5 论文研究目标和思路第26-28页
第二章 镉对土壤酶活性的生态毒性及主控因子第28-48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2.2.1 供试土壤第29-30页
        2.2.2 研究方法第30-31页
        2.2.3 数据分析第3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1-46页
        2.3.1 土壤水溶态 Cd 含量第31-32页
        2.3.2 供试土壤酶活性第32-33页
        2.3.3 Cd 与土壤酶活性的剂量-效应关系第33-36页
        2.3.4 生态剂量第36-42页
        2.3.5 土壤性质对 Cd 毒性的影响及土壤 Cd 毒性预测模型第42-46页
    2.4 讨论第46-47页
        2.4.1 土壤水溶态 Cd 含量第46页
        2.4.2 不同模型对 Cd 生态剂量的影响第46页
        2.4.3 土壤性质对 Cd 生态剂量的影响第46-47页
    2.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镉对土壤硝化速率生态毒性及主控因子第48-57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9页
        3.2.1 供试土壤第49页
        3.2.2 研究方法第49页
        3.2.3 数据分析第4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3.3.1 供试土壤硝化速率第49-50页
        3.3.2 Cd 与硝化速率的剂量-效应关系第50-51页
        3.3.3 Cd 对土壤硝化活性的生态剂量第51-52页
        3.3.4 影响 Cd 对硝化速率毒性的主控因子及预测模型第52-54页
    3.4 讨论第54-55页
        3.4.1 土壤性质对硝化速率的影响第54-55页
        3.4.2 土壤性质对 Cd 生态剂量的影响第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镉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抑制机制第57-77页
    4.1 引言第57-5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4.2.1 供试土壤第58页
        4.2.2 试验方法第58页
        4.2.3 土壤酶动力学参数计算第58页
        4.2.4 非竞争性抑制第58-59页
        4.2.5 热力学计算公式第59页
        4.2.6 热力学参数抑制率计算第59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9-73页
        4.3.1 供试土壤碱性磷酸酶动力学参数特征第59-63页
        4.3.2 不同温度下碱性磷酸酶动力学参数与土壤性质间关系第63页
        4.3.3 Cd 对碱性磷酸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63-66页
        4.3.4 生态剂量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第66-67页
        4.3.5 Cd 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抑制机制第67-69页
        4.3.6 不同土壤碱性磷酸酶热力学特征第69-70页
        4.3.7 Cd 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热力学特征第70-73页
    4.4 讨论第73-75页
        4.4.1 不同土壤类型碱性磷酸酶动力学参数第73页
        4.4.2 碱性磷酸酶动力学参数随温度变化第73-74页
        4.4.3 Cd 对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影响第74页
        4.4.4 Cd 对碱性磷酸酶热力学特征影响第74-75页
    4.5 本章小结第75-77页
        4.5.1 Cd 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影响第75-76页
        4.5.2 Cd 对土壤碱性磷酸酶热力学特征影响第76-77页
第五章 Cd 对土壤脱氢酶抑制机制动力学影响第77-82页
    5.1 引言第7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5.2.1 供试土壤第77页
        5.2.2 试验方法第77页
        5.2.3 数据分析第77-78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78-80页
        5.3.1 不同土壤脱氢酶动力学参数特征第78页
        5.3.2 Cd 对脱氢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78-79页
        5.3.3 Cd 对脱氢酶活性抑制特征第79-80页
    5.4 讨论第80-81页
        5.4.1 土壤脱氢酶动力学特征第80-81页
        5.4.2 Cd 对土壤脱氢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第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Cd 对固定化碱性磷酸酶的影响第82-102页
    6.1 引言第82页
    6.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82-84页
        6.2.1 试验材料第82-83页
        6.2.2 试验方法第83-84页
        6.2.3 数据分析第84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84-99页
        6.3.1 粘土矿物对碱性磷酸酶影响第84-87页
        6.3.2 Cd 对碱性磷酸酶纯酶活性的影响第87-89页
        6.3.3 Cd 对吸附态酶的影响第89-91页
        6.3.4 Cd 对不同形态酶影响的动力学特征第91-95页
        6.3.5 Cd 对不同形态酶影响的热力学特征第95-99页
    6.4 讨论第99-100页
        6.4.1 吸附态碱性磷酸酶变化特征第99-100页
        6.4.2 Cd 对不同形态酶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的影响第100页
    6.5 结论第100-102页
        6.5.1 游离态和吸附态碱性磷酸酶特征变化第100-101页
        6.5.2 Cd 对游离态和吸附态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第101页
        6.5.3 Cd 对游离态和吸附态碱性磷酸酶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的影响第101-102页
第七章 长期 Cd 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第102-121页
    7.1 引言第102-103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103-105页
        7.2.1 研究区概况第103页
        7.2.2 布点采样及样品处理第103页
        7.2.3 测定方法第103-104页
        7.2.4 数据分析第104-105页
    7.3 结果与分析第105-118页
        7.3.1 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第105-109页
        7.3.2 土壤酶和微生物生物量第109-112页
        7.3.3 相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酶多样性第112-115页
        7.3.4 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第115-118页
    7.4 讨论第118-120页
        7.4.1 长期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118页
        7.4.2 长期重金属污染对酶活性和相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118-119页
        7.4.3 酶多样性指标第119-120页
    7.5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第121-125页
    8.1 主要结论第121-124页
        8.1.1 影响 Cd 对土壤酶活性毒性的主控因子第121页
        8.1.2 影响 Cd 对土壤硝化速率毒性的主控因子第121页
        8.1.3 Cd 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第121-122页
        8.1.4 Cd 处理下土壤碱性磷酸酶热力学特征第122页
        8.1.5 Cd 对土壤脱氢酶抑制机制第122页
        8.1.6 游离态和吸附态碱性磷酸酶特征变化第122-123页
        8.1.7 Cd 处理下游离态和吸附态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特征第123页
        8.1.8 长期 Cd 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第123-124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24页
    8.3 研究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6页
附录第136-160页
致谢第160-162页
作者简介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肥力土壤残留肥料氮去向及其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种子生活史策略及种子补播恢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