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海河支流重金属污染特征及Hg2+对水生藻类的毒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2页
    1.1 海河流域地理空间位置及人口、经济发展概况第11-12页
    1.2 重金属对生物的危害第12页
    1.3 重金属污染在水体中的研究第12-13页
    1.4 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第13-15页
    1.5 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分析第15页
    1.6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污染的评估方法第15-20页
        1.6.1 污染负荷指数法(Pollution Load Index)第16-17页
        1.6.2 地累积指数法(index of geoaccumulation)第17-18页
        1.6.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第18-19页
        1.6.4 富集系数法第19-20页
    1.7 重金属的河流水生生物毒理学研究第20-21页
        1.7.1 受试水生生物的选择第20-21页
        1.7.2 生理生化指标第21页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重金属元素在滹沱河的分布特征第22-37页
    2.1 滹沱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状况第22-23页
        2.1.1 地理位置第22页
        2.1.2 气候特征第22页
        2.1.3 土地利用第22-23页
        2.1.4 水系结构第23页
        2.1.5 工农业发展及污染排放第23页
    2.2 实验设置与研究方法第23-26页
        2.2.1 实验设置与采样方法第23-25页
        2.2.2 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5-26页
        2.2.3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评估方法第26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6-35页
        2.3.1 重金属元素在滹沱河流域河水中的分布特征第26-29页
        2.3.2 重金属元素在滹沱河流域河表层沉积物的分布特征第29-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重金属元素在滏阳河的分布特征第37-57页
    3.1 滏阳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状况第37-39页
        3.1.1 地理位置第37页
        3.1.2 气候特征第37页
        3.1.3 土地利用第37页
        3.1.4 水系结构第37-38页
        3.1.5 工农业发展第38-39页
    3.2 流域污染排放情况第39页
    3.3 实验设置与方法第39-42页
        3.3.1 实验设置与采样方法第39页
        3.3.2 重金属含量的测试方法第39页
        3.3.3 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分析方法第39-41页
        3.3.4 数据处理第41-42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42-56页
        3.4.1 重金属元素在滏阳河流域河水中的分布特征第42-45页
        3.4.2 重金属在滏阳河流域沉积物中的分布情况第45-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Hg~(2+)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第57-6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7-59页
        4.1.1 实验用水藻及仪器第57页
        4.1.2 培养基成分第57-58页
        4.1.3 实验前准备工作第58-59页
    4.2 实验方法第59-60页
        4.2.1 藻液吸收峰的确定第59页
        4.2.2 建立吸光度与藻细胞密度方程第59页
        4.2.3 绘制斜生栅藻生长曲线第59页
        4.2.4 水藻细胞的收集第59页
        4.2.5 毒性指标的测定第59-60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0-64页
        4.3.1 斜生栅藻的细胞密度与吸光度方程第60页
        4.3.2 不同浓度 Hg~(2+)对藻液吸光度值的影响第60-61页
        4.3.3 不同浓度 Hg~(2+)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1-62页
        4.3.4 不同浓度 Hg~(2+)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作用第62-63页
        4.3.5 不同浓度 Hg~(2+)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第63-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5.1 主要结论第65-66页
    5.2 研究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介第75-76页
导师评阅表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VC/有机羟酸镧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煤基活性炭和果胶/钛柱撑膨润土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