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能源、资源与环境 | 第12-13页 |
1.2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 | 第13-15页 |
1.2.1 生物质能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1.2.2 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 第15页 |
1.3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前景 | 第15-18页 |
1.3.1 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前景 | 第17-18页 |
1.4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简介 | 第18-20页 |
1.5 本文工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生物质热解焦油研究综述 | 第24-50页 |
2.1 生物质热解焦油的定义、产生及危害 | 第24-26页 |
2.2 生物质热解焦油脱除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湿式方法 | 第26-27页 |
2.2.2 干式方法 | 第27页 |
2.2.3 电捕焦油法 | 第27页 |
2.2.4 热裂化 | 第27页 |
2.2.5 催化裂化 | 第27-28页 |
2.3 生物质热解焦油催化裂化的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2.3.1 白云石类催化剂 | 第29-30页 |
2.3.2 镍基催化剂 | 第30-31页 |
2.3.3 碱金属和其他金属催化剂 | 第31-32页 |
2.4 国内外在焦油催化裂化方面的研究 | 第32-41页 |
2.4.1 VTT Energy | 第32-33页 |
2.4.2 KTH | 第33-34页 |
2.4.3 Saragossa大学和'Complutense' of Madrid大学 | 第34-36页 |
2.4.4 PNL | 第36-37页 |
2.4.5 MIT | 第37-38页 |
2.4.6 中国的主要研究 | 第38页 |
2.4.7 其他 | 第38-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第三章 生物质热解焦油催化裂化实验研究 | 第50-78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焦油催化裂化试验台系统介绍 | 第51-56页 |
3.2.1 焦油催化裂化实验设计思路 | 第51页 |
3.2.2 试验台系统 | 第51-53页 |
3.2.3 焦油与煤气取样系统 | 第53-54页 |
3.2.4 样品分析 | 第54-55页 |
3.2.5 实验原料 | 第55页 |
3.2.6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物料平衡分析) | 第55-56页 |
3.3 生物质热解气中焦油含量的影响因素 | 第56-60页 |
3.3.1 热解原料对焦油产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2 热解温度对热解煤气中焦油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3 物料在热解反应器内滞留时间对焦油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 生物质热解焦油裂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60-66页 |
3.4.1 焦油转化率定义 | 第60-61页 |
3.4.2 裂化温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3.4.3 气相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4 催化剂对催化裂解的影响 | 第64-66页 |
3.5 裂解反应对热解煤气的影响 | 第66-69页 |
3.6 系统能量平衡 | 第69-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第四章 生物质热解焦油的组成分析 | 第78-108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焦油分析方法综述 | 第78-80页 |
4.3 焦油族分的层析方法 | 第80-83页 |
4.3.1 吸附剂和洗脱剂的配置 | 第81-82页 |
4.3.2 层析处理步骤 | 第82-83页 |
4.4 焦油层析实验结果 | 第83-87页 |
4.4.1 原始焦油分析结果 | 第83-84页 |
4.4.2 催化裂化后的焦油族分分析结果 | 第84-86页 |
4.4.3 热裂化后的焦油族分分析结果 | 第86-87页 |
4.5 焦油组分的GC/FID和GC/MS分析 | 第87-101页 |
4.5.1 方法说明 | 第87-88页 |
4.5.2 脂肪类族分成分分析 | 第88-90页 |
4.5.3 酯类族分成分分析 | 第90-92页 |
4.5.4 极性物族分成分分析 | 第92-94页 |
4.5.5 芳香类族分成分分析 | 第94-10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1-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第五章 生物质热解焦油催化裂化动力学研究 | 第108-136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焦油催化裂化的模型研究的进展 | 第108-110页 |
5.3 生物质热解焦油催化裂化过程五集总动力学建模 | 第110-127页 |
5.3.1 动力学建模的理论依据 | 第110-111页 |
5.3.2 五集总模型研究反应方案 | 第111-112页 |
5.3.3 五集总模型基本假定 | 第112页 |
5.3.4 动力学建模和计算过程 | 第112-121页 |
5.3.5 动力学行为的模拟 | 第121-127页 |
5.4 焦油整体转化动力学模型 | 第127-132页 |
5.5 动力学建模的结果总结及评价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6页 |
第六章 催化剂积碳失活实验研究 | 第136-156页 |
6.1 引言 | 第136页 |
6.2 催化剂积碳失活研究综述 | 第136-139页 |
6.3 催化剂积炭失活实验研究 | 第139-145页 |
6.3.1 实验方案 | 第139-140页 |
6.3.2 催化剂积炭性质研究 | 第140-141页 |
6.3.3 不同热解焦油产生积炭情况的差异 | 第141-142页 |
6.3.4 不同催化剂作用下表面积炭情况的比较 | 第142-143页 |
6.3.5 不同催化裂化温度下表面积炭情况的比较 | 第143页 |
6.3.6 表面积碳含量随催化剂工作时间的变化 | 第143-144页 |
6.3.7 焦油转化率随催化剂工作时间的变化情况 | 第144-145页 |
6.3.8 焦油转化率与表面积碳量的关系 | 第145页 |
6.4 催化剂活性变化的动力学研究 | 第145-150页 |
6.4.1 积碳失活的动力学描述 | 第145-147页 |
6.4.2 催化活性与积碳含量的关联 | 第147-149页 |
6.4.3 表面积碳含量的增长情况 | 第149页 |
6.4.4 催化活性的变化规律 | 第149-150页 |
6.5 催化剂再生研究及积炭失活的延缓 | 第150-15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6页 |
第七章 生物质中热值气化技术研究 | 第156-186页 |
7.1 引言 | 第156-157页 |
7.2 国内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7-160页 |
7.3 生物质中热值热解气化技术中试实验研究 | 第160-173页 |
7.3.1 中试实验系统介绍 | 第160-165页 |
7.3.2 中试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65-173页 |
7.4 生物质中热值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应用研究 | 第173-181页 |
7.4.1 研究背景 | 第173-174页 |
7.4.2 生物质中热值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设计 | 第174-18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6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86-189页 |
8.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86-188页 |
8.2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8页 |
8.3 不足之处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188-189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