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损伤评估技术简介 | 第12-14页 |
1.2 准静态压痕损伤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 剩余压缩性能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论文选题依据 | 第19-20页 |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2-31页 |
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第22-23页 |
2.2 碳纤维/双马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制备 | 第23-27页 |
2.3 准静态压痕实验 | 第27-28页 |
2.4 剩余压缩性能实验 | 第28-29页 |
2.5 超声波C扫描实验 | 第29-30页 |
2.6 试样断口观察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准静态压痕损伤研究 | 第31-52页 |
3.1 加载方式对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1 特征接触力的区别 | 第31-33页 |
3.1.2 特征凹坑深度的区别 | 第33页 |
3.2 四边固支条件下准静态压痕损伤失效模式研究 | 第33-42页 |
3.2.1 分层损伤扩展情况 | 第33-37页 |
3.2.2 层合板表面损伤情况 | 第37-38页 |
3.2.3 层合板表面应变变化情况 | 第38-41页 |
3.2.4 层合板内部损伤情况 | 第41-42页 |
3.3 四边简支条件下准静态压痕损伤失效模式研究 | 第42-45页 |
3.3.1 分层损伤扩展情况 | 第42-44页 |
3.3.2 层合板表面损伤情况 | 第44-45页 |
3.4 边界条件对准静态压痕损伤的影响 | 第45-51页 |
3.4.1 分层扩展模式的区别 | 第45-48页 |
3.4.2 特征接触力的区别 | 第48页 |
3.4.3 凹坑深度的区别 | 第48-49页 |
3.4.4 损伤宽度的区别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准静态压痕损伤研究 | 第52-87页 |
4.1 分层损伤对层合板准静态压痕力作用下分层扩展模式的影响 | 第52-79页 |
4.1.1 分层损伤深度对分层扩展模式的影响 | 第52-66页 |
4.1.2 分层损伤大小对分层扩展模式的影响 | 第66-75页 |
4.1.3 不同加载面对分层扩展模式的影响 | 第75-79页 |
4.2 分层损伤对特征接触力的影响 | 第79-81页 |
4.2.1 分层损伤深度对特征接触力的影响 | 第80页 |
4.2.2 分层损伤大小对特征接触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 分层损伤对凹坑深度的影响 | 第81-84页 |
4.3.1 分层损伤深度对凹坑深度的影响 | 第81-83页 |
4.3.2 分层损伤大小对凹坑深度的影响 | 第83-84页 |
4.4 分层损伤对损伤宽度的影响 | 第84-86页 |
4.4.1 分层损伤深度对损伤宽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4.4.2 分层损伤大小对损伤宽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剩余压缩性能研究 | 第87-97页 |
5.1 分层损伤对剩余压缩强度的影响 | 第87-90页 |
5.1.1 分层损伤深度对剩余压缩强度的影响 | 第87-89页 |
5.1.2 分层损伤大小对剩余压缩强度的影响 | 第89-90页 |
5.2 分层损伤对有效压缩模量的影响 | 第90-93页 |
5.2.1 分层损伤深度对有效压缩模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5.2.2 分层损伤大小对有效压缩模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5.3 分层损伤对最大压缩应变的影响 | 第93-95页 |
5.3.1 分层损伤深度对最大破坏应变的影响 | 第93-94页 |
5.3.2 分层损伤大小对最大压缩应变的影响 | 第94-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结论 | 第97-98页 |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