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50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化学修饰电极 | 第14-19页 |
2.1 化学修饰电极的含义 | 第15-16页 |
2.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与类型 | 第16-18页 |
2.2.1 共价键合法 | 第16-17页 |
2.2.2 吸附法 | 第17页 |
2.2.3 聚合物薄膜法 | 第17-18页 |
2.2.4 组合法 | 第18页 |
2.3 化学修饰电极的功能 | 第18-19页 |
3 聚合物电解质 | 第19-27页 |
3.1 聚合物电解质的概述 | 第19-20页 |
3.2 聚合物电解质的组成及传输机理 | 第20-23页 |
3.3 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4 过渡金属含氧化合物 | 第27-35页 |
4.1 钒含氧化合物 | 第27-30页 |
4.1.1 五氧化二钒 | 第27-28页 |
4.1.2 二氧化钒 | 第28-29页 |
4.1.3 含钒杂多酸 | 第29-30页 |
4.1.4 钒氧化合物的应用 | 第30页 |
4.2 钼含氧化合物 | 第30-33页 |
4.2.1 钼氧化物 | 第31-32页 |
4.2.2 钼青铜 | 第32-33页 |
4.3 多金属氧酸盐 | 第33-35页 |
5 论文选题依据及内容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0页 |
第二章 异丙醇钒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对抗坏血酸的催化氧化 | 第50-68页 |
1 引言 | 第50-5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2.2 电极的制备 | 第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3.1 VO(OC_3H_7)_3-PPC膜的表征 | 第53-55页 |
3.1.1 VO(OC_3H_7)_3-PPC膜的表面形貌表征 | 第53-54页 |
3.1.2 VO(OC_3H_7)_3-PPC膜的FT-IR表征 | 第54-55页 |
3.2 VO(OC_3H_7)_3-PPC修饰电极的氧化还原电化学性质 | 第55页 |
3.3 VO(OC_3H_7)_3-PPC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氧化 | 第55-58页 |
3.3.1 VO(OC_3H_7)_3-PPC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 | 第55-57页 |
3.3.2 支持电解质pH值对修饰电极电催化氧化的影响 | 第57页 |
3.3.3 扫速对修饰电极电催化氧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 VO(OC_3H_7)_3-PPC修饰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58-59页 |
3.5 电分析应用 | 第59-63页 |
3.5.1 最佳工作电位的选择 | 第59页 |
3.5.2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方法的可靠性 | 第59-61页 |
3.5.3 水果中抗坏血酸的测定 | 第61-63页 |
3.5.3.1 干扰实验 | 第61-62页 |
3.5.3.2 自制样品测定 | 第62页 |
3.5.3.3 样品分析 | 第62-63页 |
4 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三章 异丙醇钒酯修饰电极的应用—溶液中碘离子的安培传感器的研制 | 第68-85页 |
1 引言 | 第68-7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70-71页 |
2.2 异丙醇钒酯修饰电极的制各 | 第71-72页 |
2.3 流动注射实验步骤 | 第72页 |
2.4 样品的制备 | 第7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3.1 VO(OC_3H_7)_3-PPC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72-73页 |
3.2 VO(OC_3H_7)_3-PPC修饰电极对碘化物的电催化氧化作用 | 第73-76页 |
3.2.1 用循环伏安法考察VO(OC_3H_7)_3-PPC修饰电极对碘化物的电催化氧化 | 第73-76页 |
3.2.2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 | 第76页 |
3.3 VO(OC_3H_7)_3-PPC修饰电极稳定性与重现性研究 | 第76页 |
3.4 用流动注射法对碘离子进行测定 | 第76-80页 |
3.4.1 流动注射系统的优化 | 第77页 |
3.4.2 检测电位的影响 | 第77-78页 |
3.4.3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第78-79页 |
3.4.4 干扰实验 | 第79页 |
3.4.5 样品分析应用 | 第79-80页 |
4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第四章 无定形态的混合价钼氧化物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 第85-102页 |
1 引言 | 第85-8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6-88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86-87页 |
2.2 无定形态的混合价的钼氧化物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87-88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6页 |
3.1 无定形态的混合价的钼氧化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 第88-90页 |
3.1.1 无定形态的混合价的钼氧化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88-89页 |
3.1.2 溶液pH值对修饰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89-90页 |
3.2 无定形态的混合价的钼氧化物修饰电极对碘酸根的电催化性质 | 第90页 |
3.3 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90-92页 |
3.4 碘酸根的安培检测 | 第92-95页 |
3.4.1 最佳电位的选择 | 第92页 |
3.4.2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方法的可靠性 | 第92-94页 |
3.4.3 干扰实验 | 第94页 |
3.4.4 样品分析 | 第94-95页 |
3.5 扩散系数的计算 | 第95-96页 |
4 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第五章 掺杂钼青铜的PPC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研究及其在流动注射分析中的应用 | 第102-119页 |
1 引言 | 第102-10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04-105页 |
2.2 掺杂钼铜的PPC膜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0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5页 |
3.1 Li_xMoO_y-PPC膜的FT-IR表征 | 第105-106页 |
3.2 Li_xMoO_y-PPC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 第106-109页 |
3.2.1 Li_xMoO_y-PPC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106-108页 |
3.2.2 溶液pH值对修饰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108页 |
3.2.3 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108-109页 |
3.3 Li_xMoO_y-PPC修饰电极对IO_3~-还原反应的电催化作用 | 第109-110页 |
3.4 流动注射系统测试条件的选择 | 第110-113页 |
3.4.1 最佳pH的选择 | 第111页 |
3.4.2 流动注射系统的优化 | 第111-112页 |
3.4.3 最佳工作电位的选择 | 第112页 |
3.4.4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方法的可靠性 | 第112-113页 |
3.5 碘盐样品中碘酸根离子的测定 | 第113-115页 |
3.5.1 干扰实验 | 第114页 |
3.5.2 样品分析 | 第114-115页 |
4 小结 | 第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第六章 HPMo_(1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研究 | 第119-137页 |
1 引言 | 第119-12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21-122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121-122页 |
2.2 掺杂PMo_(12)的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12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0页 |
3.1 PMo_(1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122-127页 |
3.1.1 PMo_(12)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 第122-124页 |
3.1.2 溶液pH值对修饰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3.1.3 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126-127页 |
3.2 PMo_(12)修饰电极的电催化作用 | 第127-130页 |
4 小结 | 第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附录: | 第137-152页 |
1 致谢 | 第137-138页 |
2 中文详细摘要 | 第138-142页 |
(ABSTRACT) | 第142页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 第148-150页 |
4 导师简介 | 第150-152页 |
5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