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

温敏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凝胶协助蛋白质体外复性的基础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7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重组蛋白在E.COLI和其它细胞中的表达第15-18页
    1.3 蛋白质的变性及体外折叠复性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1.3.1 蛋白质的变性第18页
        1.3.2 蛋白质折叠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控制第18-20页
    1.4 包涵体蛋白的分离、溶解及体外复性研究第20-32页
        1.4.1 包涵体的分离纯化第21页
        1.4.2 包涵体的溶解第21-23页
        1.4.3 影响蛋白质体外折叠复性的因素第23-25页
        1.4.4 蛋白质体外复性方法第25-32页
            1.4.4.1 稀释及透析复性第25页
            1.4.4.2 超滤复性第25-26页
            1.4.4.3 反向微团复性法第26-27页
            1.4.4.4 静水压复性方法第27页
            1.4.4.5 分子伴侣及折叠酶协助复性第27-28页
            1.4.4.6 层析折叠复性第28-29页
            1.4.4.7 折叠促进剂协助复性第29-32页
    1.5 温敏型PNIPA凝胶及相关性质第32-34页
        1.5.1 PNIPA温敏型水凝胶的基本性质第33页
        1.5.2 PNIPA凝胶的温敏性第33-34页
        1.5.3 PNIPA水凝胶的常用制备方法第34页
    1.6 PNIPA凝胶用于蛋白质复性的提出及设想第34-37页
        1.6.1 本实验室在蛋白质复性方面的相关研究第34-35页
        1.6.2 设想的提出第35页
        1.6.3 研究思路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47页
第二章 温敏型块状PNIPA凝胶的制备及其在溶菌酶复性中的应用第47-63页
    2.1 引言第47-49页
    2.2 实验材料第49-50页
    2.3 实验方法第50-53页
        2.3.1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F.I.P.法第50页
        2.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第50-52页
        2.3.3 块状温敏型凝胶制备第52页
        2.3.4 温敏性能及溶胀速率、缩水速率测试第52页
        2.3.5 溶菌酶的变复性第52-53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59页
        2.4.1 PNIPA块状凝胶的温敏性能第53-54页
        2.4.2 PNIPA块状凝胶的溶胀性能第54-55页
        2.4.3 PNIPA块状凝胶在溶菌酶复性中的应用第55-58页
        2.4.4 凝胶协助变性蛋白重折叠机理的初步探讨第58-59页
    2.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第三章 粒状PNIPA凝胶的制备及其在溶菌酶复性中的应用第63-87页
    3.1 引言第63-64页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64-65页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64页
        3.2.2 实验方法第64-65页
            3.2.2.1 粒状PNIPA凝胶的制备第64页
            3.2.2.2 粒状PNIPA凝胶的性能研究第64-65页
            3.2.2.3 粒状PNIPA凝胶形态特性的表征第65页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5-83页
        3.3.1 反相悬浮法制备PNIPA粒状凝胶第65-66页
        3.3.2 粒状PNIPA凝胶的温敏性及溶胀特性第66-68页
        3.3.3 粒状PNIPA凝胶的外观及结构表征第68-71页
        3.3.4 粒状PNIPA凝胶用于溶菌酶复性的研究第71-76页
            3.3.4.1 温度、摇床转速对溶菌酶复性的影响第71-73页
            3.3.4.2 粒状PNIPA凝胶协助溶菌酶复性第73-76页
        3.3.5 凝胶协助溶菌酶复性的动力学模型第76-82页
            3.3.5.1 溶菌酶复性动力学模型的提出第76-78页
            3.3.5.2 溶菌酶复性动力学模型的求解第78页
            3.3.5.3 实验结果与动力学模型分析第78-82页
        3.3.6 溶菌酶复性方法的比较第82-83页
    3.4 小结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四章 重组牛凝血酶原-2在大肠杆菌中的优化表达第87-103页
    4.1 前言第87-90页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90-91页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90页
            4.2.1.1 实验材料第90页
            4.2.1.2 实验仪器第90页
        4.2.2 实验方法第90-91页
            4.2.2.1 质粒转化第90页
            4.2.2.2 包涵体的表达第90页
            4.2.2.3 电泳及凝胶图象分析第90-9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1-100页
        4.3.1 含凝血酶原-2质粒的大肠杆菌的生长及目标蛋白表达第91-92页
        4.3.2 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第92-97页
            4.3.2.1 初始培养基的确定第92-93页
            4.3.3.2 添加不同碳源的影响第93页
            4.3.3.3 不同氮源比例的影响第93-94页
            4.3.3.4 添加Mg~(2+)和M9的影响第94-95页
            4.3.3.5 诱导起始时间的影响第95-96页
            4.3.3.6 不同诱导剂量的影响第96页
            4.3.3.7 接种量、培养温度及转速的影响第96-97页
        4.3.3 凝血酶原-2包涵体的洗涤优化第97-100页
    4.4 结论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第五章 重组牛凝血酶原-2包涵体复性研究第103-123页
    5.1 引言第103页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103-105页
        5.2.1 实验材料第103-104页
        5.2.2 凝血酶原-2包涵体的制备、洗涤和溶解第104页
        5.2.3 稀释复性第104页
        5.2.4 凝血酶原激活剂蛇毒的预处理第104-105页
        5.2.5 凝血酶原-2的激活第105页
        5.2.6 凝血酶活力测定第105页
        5.2.7 凝血酶的纯化及荧光光谱表征第105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105-119页
        5.3.1 凝血酶原-2的稀释复性研究第105-112页
            5.3.1.1 尿素浓度对凝血酶原-2复性的影响第105-106页
            5.3.1.2 氧化还原环境对凝血酶原-2复性的影响第106-107页
            5.3.1.3 凝血酶原-2激活时间对凝血酶活性的影响第107-108页
            5.3.1.4 一次回归正交试验第108-111页
            5.3.1.5 快速登高试验第111-112页
        5.3.2 PNIPA凝胶协助凝血酶原-2包涵体复性的研究第112-114页
        5.3.3 凝血酶原-2复性动力学模型的初步探讨第114-116页
        5.3.4 凝血酶的肝素柱亲和纯化第116-118页
        5.3.5 凝血酶的荧光光谱表征第118-119页
    5.4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23-127页
    6.1 结论第123-125页
    6.2 建议第125-127页
符号说明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个人简历第130-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甲双胍联合Bevacizumab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其对VEGF和pAMPK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