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以先秦儒学为视角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缘起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2 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2-17页 |
·何谓弱势群体 | 第12页 |
·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 第12-14页 |
·经济贫困 | 第12-13页 |
·竞争力低 | 第13页 |
·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渠道 | 第13页 |
·承受风险能力差 | 第13-14页 |
·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 | 第14-17页 |
·生理原因造成的弱势 | 第14-15页 |
·自然环境造成的弱势 | 第15页 |
·社会体制或政策造成的弱势 | 第15-16页 |
·家庭原因造成的弱势 | 第16页 |
·个人品性缺陷造成的弱势 | 第16-17页 |
3 伦理关怀:缓解弱势群体问题的必要向度 | 第17-23页 |
·何谓伦理关怀 | 第17-19页 |
·伦理关怀 | 第17页 |
·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 第17-19页 |
·对弱势群体进行伦理关怀的现实意义 | 第19-23页 |
·弱势群体问题的紧迫性 | 第19-20页 |
·弱势群体问题的复杂性 | 第20-21页 |
·伦理关怀可以为缓解弱势群体问题提供理念支撑 | 第21-23页 |
4 先秦儒学:对弱势群体进行伦理关怀的丰厚资源 | 第23-39页 |
·孝悌之道与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 第23-27页 |
·先秦儒学的孝悌之道 | 第23-24页 |
·孝悌之道是亲情的粘合剂 | 第24-25页 |
·亲情慰藉对弱者的意义 | 第25-27页 |
·忠恕之道与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 第27-30页 |
·先秦儒学的忠恕之道 | 第27-28页 |
·忠恕之道与人际交往 | 第28-29页 |
·人际和谐对弱者的意义 | 第29-30页 |
·仁政爱民与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 第30-34页 |
·先秦儒学中的仁政爱民思想 | 第31-32页 |
·仁政爱民与政策制定 | 第32-33页 |
·政治保障对社会弱者的意义 | 第33-34页 |
·选贤与能与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 第34-39页 |
·先秦儒学中的选贤与能思想 | 第35-36页 |
·选贤与能与社会公正 | 第36-37页 |
·社会公正对弱者的意义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的情况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