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来源 | 第10-11页 |
1.2 混沌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1.3.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2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基本理论知识 | 第14-19页 |
2.1 链型电路单元 | 第14-15页 |
2.2 树型电路单元 | 第15-16页 |
2.3 混合型电路单元 | 第16-17页 |
2.4 新型电路单元 | 第17-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系统模型的构建与电路仿真 | 第19-34页 |
3.1 系统模型一的构建、分析及仿真 | 第19-23页 |
3.1.1 系统模型一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3.1.2 线性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 第20-22页 |
3.1.3 系统模型一电路仿真 | 第22-23页 |
3.2 系统模型二的构建、分析及仿真 | 第23-26页 |
3.2.1 系统模型二特性分析 | 第25页 |
3.2.2 系统模型二电路仿真 | 第25-26页 |
3.3 系统模型三的构建、分析及仿真 | 第26-29页 |
3.3.1 系统模型三的构建与分析 | 第26-27页 |
3.3.2 系统模型三的分数阶电路仿真 | 第27-29页 |
3.4 系统模型四的构件、分析及其仿真 | 第29-33页 |
3.4.1 线性参数对系统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2 系统模型四的分数阶电路仿真 | 第31-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异分数阶系统模型的组合电路仿真设计 | 第34-40页 |
4.1 分数阶系统模型的多元电路组合 | 第34页 |
4.2 分数阶系统模型多元电路仿真 | 第34-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异时滞混沌系统的设计及电路仿真 | 第40-49页 |
5.1 时滞单元电路 | 第40-41页 |
5.2 时滞系统模型一的构建与仿真 | 第41-42页 |
5.3 时滞系统模型二的构建与仿真 | 第42-44页 |
5.4 时滞系统模型三的构建、分析与仿真 | 第44-48页 |
5.4.1 时滞系统模型三的构建与分析 | 第44-47页 |
5.4.2 分数阶时滞系统模型三电路仿真 | 第47-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异时滞系统模型的延时同步控制及电路仿真 | 第49-66页 |
6.1 异时滞系统模型的延时反馈同步控制 | 第49-57页 |
6.1.1 整数阶时滞系统模型的延时反馈同步控制及电路仿真 | 第49-55页 |
6.1.2 分数阶时滞系统模型的延时反馈控制及电路仿真 | 第55-57页 |
6.2 分数阶时滞系统模型的延时驱动-响应同步控制及电路仿真 | 第57-59页 |
6.2.1 延时驱动-响应控制分析与设计 | 第57页 |
6.2.2 电路仿真 | 第57-59页 |
6.3 异时滞系统模型的自适应延时同步设计及仿真 | 第59-65页 |
6.3.1 一类异时滞系统模型的自适应延时同步设计 | 第59-60页 |
6.3.2 数值仿真 | 第60-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7.1 总结 | 第66-67页 |
7.2 展望 | 第67-69页 |
7.2.1 本文存在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67页 |
7.2.2 解决的思路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奖励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