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8-48页 |
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第18-27页 |
·中风病名溯源 | 第18-19页 |
·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9-21页 |
·针灸治疗中风选穴规律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21-27页 |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第27-31页 |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27-29页 |
·缺血性中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第29-31页 |
3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 第31-39页 |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31-36页 |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 第36-39页 |
4 JAKS家族酪氨酸激酶与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 第39-48页 |
·JAKS家族酪氨酸激酶与JAK-STAT信号转导系统概况 | 第39-43页 |
·JAKS家族酪氨酸激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及其作用 | 第43-44页 |
·JAKS家族酪氨酸激酶及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 第44-45页 |
·信号转导阻滞剂AG490对脑缺血后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45-46页 |
·针刺对脑缺血后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46-48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8-108页 |
实验一电针对不同时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运动功能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第48-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8-52页 |
2 结果 | 第52-55页 |
3 讨论 | 第55-58页 |
实验二电针对不同时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 第58-6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60页 |
2 TUNEL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第60-63页 |
3 讨论 | 第63-67页 |
实验三 电针对不同时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P-JAK1的影响 | 第67-8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7-73页 |
2 结果 | 第73-79页 |
3 讨论 | 第79-82页 |
实验四 电针对不同时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P-JAK2的影响 | 第82-9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2-83页 |
2 结果 | 第83-90页 |
3 讨论 | 第90-94页 |
实验五 JAKS下游因子STATS在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缺血灶周围区的表达及电针干预作用 | 第94-10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4-95页 |
2 结果 | 第95-98页 |
3 讨论 | 第98-101页 |
实验六 脑缺血后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性分析 | 第101-108页 |
1 方法 | 第101页 |
2 结果 | 第101-105页 |
3 讨论 | 第105-108页 |
第三部分 小结 | 第108-116页 |
1 文献研究 | 第108-109页 |
·中风病的中医学认识 | 第108页 |
·缺血性中风的现代研究及针灸作用机理 | 第108-109页 |
·JAKS激酶及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与脑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09页 |
2 实验研究 | 第109-114页 |
·研究设计思路 | 第109-110页 |
·关于动物及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110页 |
·电针参数的选择 | 第110-111页 |
·选取督脉之“百会”、“大椎”治疗中风的理论依据 | 第111-112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3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14页 |
4 不足及展望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5页 |
附录 | 第125-148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