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上海市霾与非霾期间大气中PM10和PM2.5污染特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绪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大气颗粒物第13页
        1.1.2 霾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大气颗粒物中PM_(10)和PM_(2.5)污染水平研究现状第15页
        1.2.2 PM_(10)和PM_(2.5)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PM_(10)和PM_(2.5)的重金属元素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4 颗粒物中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第17页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7-20页
        1.3.1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3.2 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0-29页
    2.1 样品采集第20-24页
        2.1.1 采样区域环境背景第20页
        2.1.2 采样点及采样时间第20-21页
        2.1.3 实验仪器第21-23页
        2.1.4 质量控制第23-24页
    2.2 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分析第24页
        2.2.1 分析方法第24页
        2.2.2 质量控制第24页
    2.3 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分析第24-27页
        2.3.1 样品前处理第24-25页
        2.3.2 仪器与试剂第25页
        2.3.3 分析条件与参数选择第25页
        2.3.4 样品质量控制第25-27页
    2.4 大气颗粒物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元素分析第27-29页
        2.4.1 样品预处理第27页
        2.4.2 仪器参数与实验条件第27-28页
        2.4.3 样品质量控制第28-29页
3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的质量浓度污染特征第29-36页
    3.1 研究方案第29页
    3.2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的污染特征及浓度关系第29-32页
    3.3 PM_(10)和PM_(2.5)的质量浓度与国内外城市对比分析第32页
    3.4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32-35页
        3.4.1 数据处理方法第32页
        3.4.2 气象因子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相关分析第32-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4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第36-53页
    4.1 研究方案第36页
    4.2 大气中PM_(10)和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第36-39页
    4.3 霾污染动态变化过程中PM_(10)和PM_(2.5)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分析第39-40页
    4.4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中硫酸盐与硝酸盐污染特征第40-49页
        4.4.1 硝酸盐与硫酸盐的比值第40-43页
        4.4.2 硫氧化率和氮氧化率第43-46页
        4.4.3 SO_4~(2-)、NO_3~-与SO_2、NO_2及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46-49页
    4.5 烟花集中燃放时PM_(10)和PM_(2.5)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第49-50页
    4.6 本章小结第50-53页
5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第53-61页
    5.1 研究方案第53页
    5.2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第53-56页
        5.2.1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污染特征第53-55页
        5.2.2 霾污染动态变化过程中重金属的特征分析第55-56页
    5.3 霾与非霾期间PM_(10)和PM_(2.5)中各重金属污染水平评价第56-59页
        5.3.1 富集因子法第56-57页
        5.3.2 地积累因子法第57-58页
        5.3.3 潜在生态风险分析与评价第58-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6 PM_(10)和PM_(2.5)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第61-67页
    6.1 研究方法第61-64页
        6.1.1 暴露模型与参数第61-63页
        6.1.2 健康风险表征第63-64页
    6.2 健康风险评价第64-66页
    6.3 本章小结第66-6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7-72页
    7.1 结论第67-70页
    7.2 展望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致谢第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频超声在桡神经损伤诊断价值之研究
下一篇:DCIK-Her2细胞对Her2阳性乳腺癌抗肿瘤作用的动物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