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CO_2地质封存 | 第13-17页 |
1.2.1 超临界CO_2基本性质 | 第13页 |
1.2.2 CO_2地质封存场所 | 第13-17页 |
1.3 CO_2咸水层封存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3.1 CO_2-咸水-砂岩的地球化学反应过程 | 第17-21页 |
1.3.2 微生物介导下的超临界CO_2咸水层封存研究 | 第21-26页 |
1.3.3 CO_2咸水层储存中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 第26-27页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3页 |
2.1 主要试剂与原料 | 第30-3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3 石盒子储层地质条件及岩石特征简介 | 第32-33页 |
2.4 实地水样及菌样采集 | 第33-34页 |
2.5 土著微生物扩大培养 | 第34-35页 |
2.6 模拟反应釜装置设计 | 第35-37页 |
2.7 测试方法 | 第37-43页 |
2.7.1 水化学组分测定 | 第37页 |
2.7.2 岩石形貌观测 | 第37-38页 |
2.7.3 16S rRNA高通量测序与qPCR | 第38-41页 |
2.7.4 稳定同位素测定 | 第41-43页 |
第3章 微生物-CO_2-咸水-砂岩体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研究 | 第43-63页 |
3.1 微生物扩大培养 | 第43-46页 |
3.2 CO_2注入后微生物qPCR定量分析 | 第46-47页 |
3.3 CO_2注入后微生物多样性变化 | 第47-52页 |
3.3.1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7-50页 |
3.3.2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50-52页 |
3.4 CO_2注入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 | 第52-61页 |
3.4.1 门水平分析 | 第52-56页 |
3.4.2 属水平分析 | 第56-59页 |
3.4.3 门、属分类关系可视化分析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微生物-CO_2-咸水-砂岩体系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第63-77页 |
4.1 微生物-CO_2-咸水-砂岩体系中p H变化 | 第63-64页 |
4.2 微生物-CO_2-咸水-砂岩体系中矿物及水化学组分变化分析 | 第64-76页 |
4.2.1 长石类矿物变化 | 第65-69页 |
4.2.2 黏土类矿物变化分析 | 第69-72页 |
4.2.3 固碳矿物变化分析 | 第72-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微生物在CO_2咸水层封存中的响应机理与 ~(13)C丰度变化特征研究 | 第77-94页 |
5.1 CO_2注入后微生物的响应机理 | 第77-90页 |
5.1.1 不同阶段优势菌种的鉴定 | 第77-82页 |
5.1.2 反应初期优势菌种分析 | 第82页 |
5.1.3 适应期优势菌种功能分析 | 第82-84页 |
5.1.4 稳定期优势菌种功能分析 | 第84-88页 |
5.1.5 基于 16S rRNA序列的基因功能预测 | 第88-90页 |
5.2~(13)C丰度变化特征 | 第90-9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4-97页 |
6.1 结论 | 第94-96页 |
6.2 建议 | 第96-97页 |
创新点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7-119页 |
附录 | 第119-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