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课题研究意义、目的与方法 | 第9-10页 |
三、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转型前:"民族化"意识打造中国动画艺术风格 | 第12-25页 |
第一节 造型:更注重"修饰性",而非"规范化" | 第12-16页 |
第二节 动作:更注重"表演性",而非"效果化" | 第16-19页 |
第三节 主题:更注重"教导性",而非"诉求化" | 第19-22页 |
第四节 声乐:更注重"渲染性",而非"情节化" | 第22-25页 |
第二章 两次转型:"低龄化"理解误区导致"借鉴主义"蔚然成风 | 第25-42页 |
第一节 转型期背景 | 第26-29页 |
第二节 90年代初至世纪之交:因缺少才有听领悟,在迷茫中前行 | 第29-35页 |
第三节 进入新世纪:因借鉴才有所顿悟,在遗憾中成长 | 第35-42页 |
第三章 转型未完成:"代工思维"致使"产业化"缺乏自我认同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形象:倾向于"形"而忽视"神"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态势:倾向于"行"而忽视"骨"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创编:倾向于"名"而忽视"乐" | 第45-48页 |
第四节 音乐:倾向于"守"而忽视"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关于中国动画艺术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 第49-57页 |
第一节 审美判断力导向的缺失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中国动画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创意产业 | 第51-52页 |
第三节 中国动画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未来走向 | 第52-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尾注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5-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