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Jbslract | 第6-7页 |
序言 | 第12-16页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架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中国套色木刻版画的产生 | 第16-28页 |
第一节 木版彩色套印发明前的彩色木版画 | 第16-19页 |
一、唐五代独幅彩色版画 | 第16-18页 |
二、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元代套色木刻书籍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木版彩色套印的发展 | 第19-28页 |
一、《程氏墨苑》和《花史》 | 第19-20页 |
二、吴发祥和《萝轩变古笺谱》 | 第20-22页 |
三、胡正言和《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 | 第22-24页 |
四、寓五本《西厢记》 | 第24-25页 |
五、《湖山盛概》和《西湖佳景》 | 第25-26页 |
六、《芥子园画谱》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古代苏州设色版画的产生 | 第28-44页 |
第一节 明末苏州书籍版画 | 第28-32页 |
一、“书肆之盛,比于京师”的苏州出版业 | 第28-30页 |
二、明末苏州插图版画开始形成本土风格 | 第30-32页 |
1、明末苏州版画受徽派影响 | 第30-32页 |
2、明末苏州版画逐步形成自身风格 | 第32页 |
第二节 明末苏州设色版画 | 第32-39页 |
一、万历朝——苏州木刻画开启彩色先路 | 第32-37页 |
1、明末苏州版画雅俗共生发展 | 第33-34页 |
2、明末苏州设色版画发展成熟 | 第34-37页 |
二、明末苏州套色版画考辩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苏州套色版画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39-44页 |
一、文化艺术 | 第39-40页 |
二、人才技术 | 第40-42页 |
三、物质基础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古代苏州套色版画的形成 | 第44-90页 |
第一节 关于“姑苏古版” | 第44-46页 |
一、“姑苏古版”概念 | 第44页 |
二、“姑苏古版”分类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姑苏古版花鸟画研究 | 第46-65页 |
一、艺术商业同生共存 | 第46-48页 |
二、继承发展饾版印法,演绎创新拱花法式 | 第48-50页 |
三、姑苏古版花鸟画沿袭吴门画家花鸟画艺术特色 | 第50-55页 |
1、姑苏古版花鸟画继承吴门画派的花鸟画艺术特色 | 第50-53页 |
2、从画谱功能到装饰作用 | 第53-55页 |
四、姑苏古版花鸟画题材研究 | 第55-65页 |
1、花鸟画 | 第55-57页 |
2、插花类 | 第57-60页 |
3、瓜果图 | 第60-61页 |
4、博古图 | 第61-65页 |
第三节 姑苏古版与康熙五彩瓷艺术特色比较 | 第65-72页 |
一、姑苏古版与康熙五彩瓷的艺术相似性 | 第65-66页 |
二、姑苏古版与康熙五彩瓷艺术特色比较 | 第66-72页 |
1、姑苏古版与康熙五彩瓷纹饰题材比较 | 第66-70页 |
2、姑苏古版与康熙五彩瓷色彩比较 | 第70-71页 |
3、姑苏古版与康熙五彩瓷纹饰线条比较 | 第71页 |
4、姑苏古版与康熙五彩瓷绘制技法比较 | 第71-72页 |
5、姑苏古版与康熙五彩瓷尺寸比较 | 第72页 |
6、姑苏古版和康熙五彩瓷都看重外销商品 | 第72页 |
第四节 姑苏古版人物画研究 | 第72-80页 |
一、姑苏古版人物画人物造型研究 | 第73-77页 |
1、牡丹高髻六宫盛 | 第73-76页 |
2、笑意盈盈身翩跹 | 第76-77页 |
二、姑苏古版人物画女子服饰研究 | 第77-80页 |
1、苏样服饰明代装 | 第77-79页 |
2、华丽璀璨贵妃服 | 第79-80页 |
第五节 姑苏古版的艺术特色 | 第80-90页 |
一、疏密得宜的构图 | 第80-82页 |
二、逼肖画稿的刻印 | 第82-84页 |
三、丰富多样的题材 | 第84页 |
四、诗情画意的版式 | 第84-87页 |
五、精巧雅致的格式 | 第87-90页 |
第四章 古代苏州套色版画的繁荣发展 | 第90-166页 |
第一节 “泰西法”与“姑苏版”的“仿泰西笔法” | 第90-104页 |
一、“泰西法”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 | 第91-93页 |
二、“泰西法”在苏州的传入与传播 | 第93-94页 |
三、“姑苏版”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94-97页 |
1、开放海禁对苏州地区的影响 | 第94-95页 |
2、传教士对苏州地区的影响 | 第95-96页 |
3、西洋绘画技法在苏州绘画中的兼容 | 第96-97页 |
4、苏州版画作坊商业利益的驱使 | 第97页 |
四、姑苏版的衰落及消亡的历史原因 | 第97-102页 |
1、清宫禁教和海禁政策 | 第98-99页 |
2、传统绘画观念牢居画坛主流 | 第99-101页 |
3、海外市场的消失和国内市场的衰退 | 第101-102页 |
五、“姑苏版”和“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正名 | 第102-104页 |
第二节 清宫“泰西法”绘画对“姑苏版”的影响 | 第104-118页 |
一、清宫“线法画”与“姑苏版”中的透视法是同一源流 | 第105-109页 |
1、清宫“线法画” | 第105-107页 |
2、“姑苏版”中的透视法 | 第107-109页 |
二、清宫泰西明暗法对姑苏版明暗表现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1、清宫泰西明暗法 | 第109-110页 |
2、姑苏版的明暗表现 | 第110-111页 |
三、清宫铜版画和“姑苏版” | 第111-118页 |
1、清宫铜版画综述 | 第112-115页 |
2、姑苏版所受清宫铜版画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 姑苏版画风研究 | 第118-136页 |
一、清代宫廷版画画风主要特征 | 第119-122页 |
1、康、雍、乾时期宫廷版画受外国传教士影响 | 第119-120页 |
2、以苏州刻工领衔制作的清宫木版画 | 第120-122页 |
二、《苏州金阊图》等姑苏版画风受清宫版画影响 | 第122页 |
三、《苏州金阊图》等姑苏版特点分析 | 第122-128页 |
1、中式题材,仿泰西法 | 第122-125页 |
2、鸿篇巨制,富丽气派 | 第125-126页 |
3、刻印精细,意蕴久远 | 第126-128页 |
四、《苏州金阊图》和朱圭镌刻的清宫木版画比较研究 | 第128-132页 |
1、都采用西洋透视画法 | 第128-130页 |
2、人物造型比较 | 第130-131页 |
3、其他物像造型比较 | 第131-132页 |
五、外销要求的变化对姑苏版画风格的影响 | 第132-136页 |
第四节 “姑苏版”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热” | 第136-146页 |
一、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现象 | 第136-137页 |
二、17-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现象 | 第137-139页 |
三、“中国热”中的外销画——姑苏版 | 第139-142页 |
四、姑苏版在17-18世纪欧洲国家中的装饰功用 | 第142-146页 |
1、姑苏版作为室内装饰屏风上的插画 | 第142-145页 |
2、姑苏版作为外销产品的包装与装潢 | 第145-146页 |
第五节 姑苏版人物画研究 | 第146-153页 |
一、康熙中期以后——雍正时期 | 第146-149页 |
二、乾隆时期 | 第149-151页 |
三、嘉庆时期 | 第151-153页 |
第六节 姑苏版的艺术特色研究 | 第153-166页 |
一、姑苏版的艺术特色 | 第153-163页 |
1、写实的风景风情画 | 第154-156页 |
2、仿铜版画刻法的排线法 | 第156-158页 |
3、手工多版套印的华美色彩 | 第158-160页 |
4、用于单屏和对屏的大幅版面 | 第160-163页 |
二、“姑苏版”的排线与明代版画中的排线比较 | 第163-166页 |
第五章 中国姑苏版与日本浮世绘 | 第166-179页 |
第一节 姑苏版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 第166-175页 |
一、姑苏版输入日本 | 第166-168页 |
二、姑苏版对浮世绘的影响 | 第168-175页 |
1、姑苏版“仿泰西笔法”对浮世绘透视法的影响 | 第168-170页 |
2、姑苏版刻印技法对浮世绘的影响 | 第170-172页 |
3、姑苏版人物造型对浮世绘的影响 | 第172-173页 |
4、姑苏版题材格式对浮世绘的影响 | 第173-175页 |
第二节 日本屏风上的姑苏版 | 第175-179页 |
第六章 古代苏州套色版画的转型 | 第179-208页 |
第一节 清末桃花坞木刻年画溯源 | 第179-184页 |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溯源 | 第180-181页 |
二、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兴衰变迁 | 第181-184页 |
1、桃花坞木刻年画发展的兴与衰 | 第181-182页 |
2、桃花坞木刻年画风格的承与变 | 第182-184页 |
第二节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分期与概述 | 第184-193页 |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分期 | 第184-191页 |
1、承上启下的道光期 | 第184-185页 |
2、初具面貌的咸丰同治期 | 第185-186页 |
3、精彩纷呈的光绪宣统期 | 第186-190页 |
4、在变化中求生存的民国期 | 第190-191页 |
二、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小校场木刻年画比较 | 第191-193页 |
第三节 桃花坞木刻年画人物画研究 | 第193-200页 |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人物造型 | 第193-195页 |
二、桃花坞木刻年画女子的发式和服饰研究 | 第195-200页 |
1、女子发式 | 第195-197页 |
2、女子服饰 | 第197-200页 |
第四节 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色研究 | 第200-208页 |
一、大小版式品种多 | 第201-202页 |
二、题材内容范围广 | 第202-204页 |
1、祈福迎祥 | 第202-203页 |
2、驱凶避邪 | 第203页 |
3、风俗时事 | 第203页 |
4、戏曲故事 | 第203-204页 |
三、刻印制作分工明 | 第204-208页 |
1、画稿 | 第204-205页 |
2、分版勾稿 | 第205页 |
3、刻版 | 第205-206页 |
4、套色印刷 | 第206-208页 |
结语 | 第208-21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1-218页 |
图片来源 | 第218-2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科研项目 | 第227-228页 |
致谢 | 第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