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太阳能发电论文

改进的光伏MPPT算法及含光伏电源的综合负荷建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分布式电源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第13-17页
        1.2.1 分布式电源并网第13-15页
        1.2.2 分布式发电引入使电力系统发生的变化第15-17页
    1.3 负荷建模的发展现状第17-19页
    1.4 广义负荷建模发展现状第19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9-21页
2 电力系统负荷模型及系统辨识第21-35页
    2.1 静态负荷模型结构第21-23页
        2.1.1 幂函数模型第21-22页
        2.1.2 多项式模型第22-23页
    2.2 动态负荷模型结构第23-27页
        2.2.1 机理动态负荷模型第24-26页
        2.2.2 非机理动态负荷模型第26-27页
    2.3 系统模型结构辨识第27-28页
    2.4 模型参数辨识方法第28-34页
        2.4.1 最小二乘法第29-32页
        2.4.2 遗传算法第32页
        2.4.3 粒子群算法第32-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3 光伏电池模型及其MPPT控制算法第35-50页
    3.1 光伏发电第35-37页
        3.1.1 光伏发电系统分类第35-36页
        3.1.2 国内外光伏发电现状第36-37页
    3.2 光伏电池原理及模型第37-41页
        3.2.1 光伏电池原理第37-38页
        3.2.2 光伏电池模型第38-41页
    3.3 光伏电池MPPT控制算法第41-44页
        3.3.1 扰动观测法第42页
        3.3.2 电导增量法第42-43页
        3.3.3 智能MPPT方法第43-44页
    3.4 基于PWM控制的牛顿插值MPPT算法第44-49页
        3.4.1 PWM控制第44-45页
        3.4.2 牛顿插值法第45页
        3.4.3 改进的MPPT算法第45-48页
        3.4.4 改进算法结果分析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含光伏发电的综合负荷建模第50-64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光伏发电模型第50-52页
        4.2.1 潮流计算模型第50-51页
        4.2.2 短路计算模型第51页
        4.2.3 机电暂态模型第51-52页
    4.3 光伏并网逆变器模型第52-55页
        4.3.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分类第52-53页
        4.3.2 逆变器控制方式第53页
        4.3.3 同步坐标系下光伏并网逆变器数学模型第53-55页
    4.4 光伏并网仿真系统第55-56页
    4.5 含光伏发电的配电网综合负荷建模第56-63页
        4.5.1 仿真系统第56-59页
        4.5.2 模型结构的选择第59-60页
        4.5.3 模型参数辨识第60-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5.1 结论第64-65页
    5.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第69-70页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含氮杂环与脲类农药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下一篇:关于改革完善我国外商投资立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