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5页 |
| 1.3.1 研究方案 | 第13-14页 |
| 1.3.2 时间安排 | 第14页 |
| 1.3.3 工作量 | 第14-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7页 |
|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15-20页 |
| 2.1.1 江孜床得 | 第15-18页 |
| 2.1.2 吉隆桑单林 | 第18-20页 |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24页 |
| 2.2.1 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带(THZ) | 第20-22页 |
| 2.2.2 高喜马拉雅结晶带(GHZ) | 第22页 |
| 2.2.3 低喜马拉雅褶冲带(LHZ) | 第22页 |
| 2.2.4 雅鲁藏布江断裂(YZF) | 第22-23页 |
| 2.2.5 藏南拆离系(STD) | 第23页 |
| 2.2.6 主中央逆冲断裂(MCT) | 第23-24页 |
| 2.2.7 主边界逆冲断裂(MBT) | 第24页 |
| 2.3 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 第3章 实测地层剖面 | 第27-43页 |
| 3.1 床得-北家剖面 | 第27-35页 |
| 3.1.1 剖面概况 | 第27-30页 |
| 3.1.2 剖面描述 | 第30-35页 |
| 3.2 桑单林剖面 | 第35-43页 |
| 3.2.1 剖面概况 | 第35-37页 |
| 3.2.2 剖面描述 | 第37-43页 |
| 第4章 放射虫生物地层 | 第43-54页 |
| 4.1 床得-北家剖面放射虫生物带划分方案 | 第43-48页 |
| 4.1.1 Holocryptocapsa fallax - Tethysetta boesii组合带 | 第43页 |
| 4.1.2 Holocryptocanium barbui - Trimulus fossilis组合带 | 第43-44页 |
| 4.1.3 Guttacapsa gutta带 | 第44页 |
| 4.1.4 Diacanthocapsa brevithorax - Excentropylomma cenomana组合带 | 第44页 |
| 4.1.5 Pseudoacanthosphaera spinosissima - Pseudodictyomitra pseudomacrocephala组合带 | 第44-45页 |
| 4.1.6 Acaeniotyle starka - Immersothorax cyclops组合带 | 第45-48页 |
| 4.2 桑单林剖面放射虫生物带划分方案 | 第48-54页 |
| 4.2.1 Rhopalosyringium magnificum带 | 第48页 |
| 4.2.2 Immersothorax cyclops带 | 第48-49页 |
| 4.2.3 Homeoarchicorys eiformigum带 | 第49页 |
| 4.2.4 Mita regina - Phaseliforma subcarinata组合带 | 第49-50页 |
| 4.2.5 Diploplegma somphum - Phormocyrtis turgida组合带 | 第50-54页 |
| 第5章 混杂带成因分析 | 第54-56页 |
| 第6章 混杂带沉积环境与碰撞穿时性 | 第56-59页 |
| 第7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 第59-61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7.2 存在问题 | 第60-61页 |
| 第8章 主要放射虫化石分类及系统描述 | 第6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 附图 1 | 第84-85页 |
| 附图 2 | 第85-86页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86-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