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3页 |
1.1 APEC概述 | 第9页 |
1.2 病原学特征 | 第9-11页 |
1.2.1 形态及特性 | 第9-10页 |
1.2.2 抗原结构和血清型 | 第10页 |
1.2.3 种系发生型 | 第10-11页 |
1.3 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1.4 毒力因子 | 第12-16页 |
1.4.1 黏附素 | 第12-13页 |
1.4.2 毒素 | 第13-14页 |
1.4.3 溶血素 | 第14页 |
1.4.4 摄铁系统 | 第14-15页 |
1.4.5 保护素 | 第15-16页 |
1.5 致病机理 | 第16页 |
1.6 耐药性 | 第16-17页 |
1.7 检测方法 | 第17-21页 |
1.7.1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7-18页 |
1.7.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8-21页 |
1.8 防治措施 | 第21-22页 |
1.8.1 加强管理 | 第21页 |
1.8.2 免疫接种 | 第21页 |
1.8.3 治疗 | 第21-22页 |
1.9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菌株的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调查 | 第23-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分离培养与镜检 | 第24-25页 |
2.2.2 染色与菌体形态观察 | 第25页 |
2.2.3 生理生化试验 | 第25页 |
2.2.4 16S rRNA和种系发生型的鉴定 | 第25-26页 |
2.2.5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26-27页 |
2.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27页 |
2.2.7 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2.3.1 细菌分离与菌落培养特性 | 第27-29页 |
2.3.2 革兰氏染色结果 | 第29页 |
2.3.3 生理生化试验 | 第29页 |
2.3.4 16S rRNA和种系发生型 | 第29-31页 |
2.3.5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31-33页 |
2.3.6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第33页 |
2.3.7 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 | 第33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3-37页 |
第3章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7-5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37-42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37-39页 |
3.2.2 APEC中单基因PCR | 第39页 |
3.2.3 多重PCR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3.2.4 多重PCR敏感性试验 | 第40-42页 |
3.2.5 多重PCR特异性试验 | 第42页 |
3.2.6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 第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0页 |
3.3.1 APEC中单基因PCR | 第42-43页 |
3.3.2 多重PCR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3.3.3 多重PCR敏感性试验 | 第45-47页 |
3.3.4 多重PCR特异性试验 | 第47页 |
3.3.5 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验证 | 第47-50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