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外科学各论论文--头部及神经外科学论文--脊髓论文

基于功能电刺激的膀胱功能重建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24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脊髓损伤与神经源性膀胱第9页
        1.1.2 神经源性膀胱的传统治疗方法第9-10页
    1.2 基于FES的膀胱功能重建的文献调研第10-14页
        1.2.1 功能性电刺激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第10页
        1.2.2 电刺激位置的选择第10-12页
        1.2.3 克服括约肌和逼尿肌不协同性的刺激策略第12-14页
    1.3 骶神经刺激装置研究进展第14-17页
        1.3.1 Finetech-Brindley系统第14-15页
        1.3.2 其他骶神经刺激装置第15-17页
        1.3.3 对骶神经刺激装置的文献调研的总结第17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标与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第17-20页
    参考文献第20-24页
第2章 跨皮无线骶神经刺激系统的系统方案设计第24-31页
    2.1 引言第24-26页
        2.1.1 现有的骶神经刺激装置的刺激参数调研第24-26页
    2.2 系统功能与系统指标第26页
        2.2.1 系统功能第26页
        2.2.2 系统指标第26页
    2.3 系统技术方案第26-29页
        2.3.1 系统结构第26-27页
        2.3.2 系统无线通信频率的选择第27-28页
        2.3.3 系统刺激参数的设计第28-29页
    2.4 系统集成与封装方案第29-30页
        2.4.1 系统集成第29页
        2.4.2 体内模块的封装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页
    参考文献第30-31页
第3章 跨皮无线骶神经刺激系统控制盒的硬件设计第31-49页
    3.1 引言第31-32页
        3.1.1 ARM架构微处理器简介第31-32页
        3.1.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第32页
    3.2 跨皮无线骶神经刺激系统控制盒总体设计概述第32-34页
        3.2.1 控制盒主控微处理器的选型第32-33页
        3.2.2 控制盒主控总体架构的设计第33-34页
    3.3 跨皮无线骶神经刺激系统控制盒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第34-44页
        3.3.1 STM32f103zet最小系统的设计第34-37页
        3.3.2 多通道与门模块的设计第37-38页
        3.3.3 触摸液晶屏模块的设计第38-39页
        3.3.4 刺激参数存储模块设计第39-40页
        3.3.5 数控升压电源模块的设计第40-42页
        3.3.6 USB虚拟串口模块的设计第42-43页
        3.3.7 电池的选择和控制盒电源模块设计第43-44页
        3.3.8 控制盒其他电路模块的设计第44页
    3.4 跨皮无线骶神经刺激系统控制盒的制作第44-47页
        3.4.1 控制盒电路板的制作第44-46页
        3.4.2 控制盒外机壳的制作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第4章 跨皮无线骶神经刺激系统的软件设计第49-74页
    4.1 引言第49-51页
        4.1.1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基本步骤第49-50页
        4.1.2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简介第50页
        4.1.3 上位机软件开发工具简介第50-51页
    4.2 软件开发总体任务第51页
    4.3 控制盒数控电源部分离线校准程序设计第51-58页
        4.3.1 控制盒嵌入式程序部分的设计第51-55页
        4.3.2 上位机程序部分的设计第55-57页
        4.3.3 控制盒数控电源部分离线校准程序的测试第57-58页
    4.4 实际运行时的程序设计第58-73页
        4.4.1 控制盒嵌入式程序部分的设计第58-67页
        4.4.2 上位机程序部分的设计第67-71页
        4.4.3 实际运行时的控制盒程序测试第71-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页
    参考文献第73-74页
第5章 跨皮无线骶神经刺激系统的级联测试第74-90页
    5.1 体内部分植入深度的文献调研第74-75页
    5.2 信号特性实验第75-78页
        5.2.1 信号频率特性实验第76-77页
        5.2.2 信号脉宽特性实验第77页
        5.2.3 信号幅度特性实验第77-78页
        5.2.4 负载特性实验第78页
        5.2.5 实验结果讨论第78页
    5.4 不同介质条件下的轴向失配实验第78-84页
        5.4.1 空气介质实验第79-80页
        5.4.2 生理盐水介质实验第80-81页
        5.4.3 猪肉介质实验第81-83页
        5.4.4 实验结果总结第83-84页
    5.5 活体动物实验第84-88页
        5.5.1 实验动物选择第84页
        5.5.2 蟾蜍实验第84-87页
        5.5.3 实验结果总结第87-88页
    5.6 本章小结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0页
第6章 植入式排尿报警系统原型的设计第90-103页
    6.1 引言第90-92页
        6.1.1 排尿报警装置的研究现状调研第90-91页
        6.1.2 植入式膀胱压力监测装置的现状调研第91-92页
    6.2 整体方案设计第92-94页
        6.2.1 整体功能第92页
        6.2.2 系统指标分析第92-93页
        6.2.3 系统结构和系统框图第93-94页
    6.3 系统硬件设计第94-97页
        6.3.1 压力传感模块的设计第94-95页
        6.3.2 RF SOC的选型和设计第95-96页
        6.3.3 语音模块第96-97页
    6.4 系统测试第97-101页
        6.4.1 压力校准的实验方法设计第97-98页
        6.4.2 未进行封装的条件下压力校准结果第98-99页
        6.4.3 封装后的压力校准结果第99-101页
        6.4.4 实验结果讨论第101页
    6.5 本章小结第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03-105页
    7.1 总结第103-104页
    7.2 展望第104-105页
硕士阶段论文发表第105-106页
致谢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吞接头蛋白HIP1R在神经元树突发育和兴奋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
下一篇:HN农场多元化投资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