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前言 | 第17-18页 |
1.2 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区分方法 | 第18-19页 |
1.2.1 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 | 第18页 |
1.2.2 土壤组分区分方法 | 第18-19页 |
1.3 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因素 | 第19-22页 |
1.3.1 温度 | 第19-20页 |
1.3.2 土壤湿度 | 第20页 |
1.3.3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20-21页 |
1.3.4 土壤pH值、铝含量 | 第21页 |
1.3.5 其他因素 | 第21-22页 |
1.4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内容 | 第22-2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4.4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不同生产力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分析 | 第25-5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2.1.2 试验样地设置 | 第26-27页 |
2.1.3 土壤呼吸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1.4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1.4.1 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式 | 第27-28页 |
2.1.4.2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式 | 第28页 |
2.1.4.3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湿度的复合关系 | 第28页 |
2.1.5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28页 |
2.1.6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2.2 结果 | 第29-45页 |
2.2.1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29页 |
2.2.2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温湿度的月变化 | 第29页 |
2.2.3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的水溶性碳氮 | 第29-34页 |
2.2.4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的月变化 | 第34-36页 |
2.2.4.1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的月变化 | 第34页 |
2.2.4.2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年平均速率 | 第34-36页 |
2.2.5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组分的年通量及根呼吸贡献率 | 第36-40页 |
2.2.5.1 不同样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月和年通量 | 第36-37页 |
2.2.5.2 不同样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根呼吸贡献率 | 第37-40页 |
2.2.6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水溶性碳氮的相关性 | 第40页 |
2.2.7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温湿度的关系 | 第40-45页 |
2.2.7.1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温度的关系 | 第40页 |
2.2.7.2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 第40页 |
2.2.7.3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温度-水分的复合关系 | 第40-45页 |
2.2.8 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土壤呼吸年平均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45页 |
2.3 讨论 | 第45-50页 |
2.3.1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的土壤呼吸 | 第45-48页 |
2.3.2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组分的比例 | 第48-49页 |
2.3.3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温度的关系 | 第49页 |
2.3.4 不同生产力茶园及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水分的关系 | 第49-50页 |
2.3.5 不同生产力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变异的驱动因子 | 第50页 |
2.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分析 | 第51-6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1页 |
3.1.2 试验样地设置 | 第51页 |
3.1.3 土壤呼吸测量方法、分析方法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第5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6页 |
3.2.1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51-53页 |
3.2.2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温湿度的季节变化 | 第53-54页 |
3.2.3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的水溶性碳氮 | 第54页 |
3.2.4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 | 第54-58页 |
3.2.4.1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组分的月变化 | 第54-55页 |
3.2.4.2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年平均速率 | 第55-58页 |
3.2.5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碳通量和根呼吸贡献率 | 第58-62页 |
3.2.5.1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月和年通量 | 第58-59页 |
3.2.5.2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根呼吸贡献率 | 第59-62页 |
3.2.5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水溶性碳氮的相关性 | 第62页 |
3.2.6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温湿度的相关性 | 第62-66页 |
3.2.6.1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温度的关系 | 第62-64页 |
3.2.6.2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 第64页 |
3.2.6.3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温度-水分的复合关系 | 第64-66页 |
3.2.7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年平均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66页 |
3.3 讨论 | 第66-68页 |
3.3.1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的土壤呼吸 | 第66页 |
3.3.2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组分占土壤呼吸的比例 | 第66-68页 |
3.3.3 不同植茶年龄茶园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温湿度的关系 | 第68页 |
3.4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四章 外源物质对不同p H茶园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69-7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9页 |
4.1.2 土样采集及处理 | 第69页 |
4.1.3 添加铝对不同pH茶园土壤的基础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69页 |
4.1.4 添加葡萄糖对不同pH茶园土壤的基础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69页 |
4.1.5 添加菜籽饼和氮肥对不同p H茶园土壤的基础呼吸的影响 | 第69-70页 |
4.1.6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7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4.2.1 铝离子对不同pH茶园土壤的基础呼吸的影响 | 第70-71页 |
4.2.1.1 铝离子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 第70-71页 |
4.2.1.2 铝离子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 第71页 |
4.2.2 葡萄糖对不同pH茶园土壤的基础呼吸的影响 | 第71-73页 |
4.2.2.1 葡萄糖对土壤基本性质的影响 | 第71-72页 |
4.2.2.2 葡萄糖对不同pH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 第72-73页 |
4.2.3 菜籽饼和氮肥对不同pH茶园土壤的基础呼吸的影响 | 第73-75页 |
4.2.3.1 菜籽饼和氮肥对不同p H茶园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73页 |
4.2.3.2 菜籽饼和氮肥对不同p H茶园土壤的基础呼吸的影 | 第73-75页 |
4.3 讨论 | 第75-76页 |
4.3.1 铝离子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2 葡萄糖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76页 |
4.3.3 添加菜籽饼和氮肥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76页 |
4.4 结论 | 第76-77页 |
第五章 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垂直分布特征 | 第77-8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5.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77页 |
5.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77-78页 |
5.1.3 土壤基础呼吸测定实验方法 | 第78页 |
5.1.4 分析方法 | 第78页 |
5.1.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第78-7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5.2.1 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及其比值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79页 |
5.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商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79页 |
5.2.3 土壤基础呼吸及代谢商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79-80页 |
5.2.4 土壤基础呼吸与SOC、WSOC及MBC的相关性 | 第80-82页 |
5.3 讨论 | 第82-84页 |
5.4 结论 | 第84-85页 |
第六章 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N_2O排放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85-9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6.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85页 |
6.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85页 |
6.1.3 N_2O的排放试验及测量方法 | 第85页 |
6.1.4 分析方法 | 第85页 |
6.1.5 数据处理 | 第85-86页 |
6.2 结果及分析 | 第86-89页 |
6.2.1 土壤全氮及氮储量分配比例 | 第86页 |
6.2.2 土壤铵硝态氮、水溶性有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及pH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86页 |
6.2.3 土壤N_2O的排放 | 第86-88页 |
6.2.4 土壤N_2O排放速率影响因素 | 第88页 |
6.2.5 不同土壤层次各氮素形态之间的比值 | 第88-89页 |
6.3 讨论 | 第89-90页 |
6.4 结论 | 第90-91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第91-93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91页 |
7.2 特色与创新点 | 第91-9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作者简介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