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1 古代医家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第11-15页 |
| ·病名归属 | 第11-12页 |
| ·病因病机 | 第12-15页 |
| ·治疗发微 | 第15页 |
| 2 慢性胃炎现代临床研究 | 第15-17页 |
| ·组织学部分 | 第16页 |
| ·内镜部分 | 第16-17页 |
| 3 慢性胃炎的病因研究 | 第17-19页 |
| ·物理化学因素 | 第17页 |
| ·幽门螺旋杆菌 | 第17-18页 |
| ·胆汁返流 | 第18页 |
| ·免疫因素 | 第18页 |
| ·神经精神因素 | 第18-19页 |
| ·年龄因素 | 第19页 |
| ·职业 | 第19页 |
| 4 慢性胃炎肝郁胃热证的现代临床研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19-24页 |
| ·慢性胃炎肝郁胃热证的现代临床研究 | 第19-20页 |
| ·肝郁胃热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 第20-21页 |
| ·慢性胃炎肝郁胃热证的免疫反应 | 第21页 |
| ·慢性胃炎肝郁胃热证的胃动力学改变 | 第21页 |
| ·胃肠宁的组成与药物分析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4-31页 |
| 1 诊断标准 | 第24-26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 ·中医诊断标准(自拟) | 第25页 |
| ·症状分级标准 | 第25-26页 |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6页 |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6页 |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6页 |
| 2 一般资料 | 第26页 |
| ·病例来源 | 第26页 |
| 3 治疗方案 | 第26-27页 |
| ·方法与治疗措施 | 第26-27页 |
| 4 观察项目、指标及观察时间 | 第27-28页 |
| ·观察项目 | 第27页 |
| ·观察方法 | 第27页 |
| ·疗效判定指标 | 第27-28页 |
| 5 统计 | 第28-31页 |
| ·基本情况 | 第28页 |
| ·病情 | 第28-29页 |
| ·内镜分级 | 第29页 |
| ·病理分度 | 第29页 |
| ·中医证候积分 | 第29页 |
| ·临床观察结果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31-34页 |
| 结语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