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油藏管理的概况 | 第12-13页 |
·油藏管理演化过程 | 第13页 |
·油藏管理概念及内涵分析 | 第13-14页 |
·国内外油藏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成果 | 第16-19页 |
·研究方向的确定 | 第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油藏管理的基础理论 | 第21-38页 |
·油藏管理基本目标 | 第21-22页 |
·油藏管理流程解析 | 第22-27页 |
·油藏管理目标的影响因素 | 第22页 |
·油藏管理控制环节解析 | 第22-25页 |
·油藏管理技术协同性特征 | 第25-27页 |
·油藏管理优化控制研究 | 第27-37页 |
·油藏管理开发策略 | 第27-34页 |
·油藏管理优化控制技术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油藏管理理论模型系统工程相关理论基础 | 第38-57页 |
·系统工程概述 | 第38-43页 |
·系统工程概念 | 第38-39页 |
·系统工程研究内容特点 | 第39-41页 |
·系统分析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 第41-43页 |
·系统工程方法概述 | 第43-46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3-44页 |
·德尔菲法 | 第44-45页 |
·非线性回归模型 | 第45页 |
·灰色预测GM(1,1)模型 | 第45-46页 |
·情景分析方法和KSIM 方法 | 第46-50页 |
·情景分析方法概述 | 第46-49页 |
·KSIM 方法概述 | 第49页 |
·情景分析方法和KSIM 方法结合 | 第49-50页 |
·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50-55页 |
·系统动力学概论 | 第50-52页 |
·系统动力学内涵和研究对象 | 第52页 |
·系统动力学反馈系统 | 第52-55页 |
·建立DYNAMO 方程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油藏管理系统理论模型 | 第57-91页 |
·油藏管理系统的提出 | 第57-59页 |
·油藏管理的特点及演化趋势 | 第57-58页 |
·现代油藏管理的系统化 | 第58-59页 |
·油藏管理系统界定 | 第59-64页 |
·油藏管理系统概念及内涵解析 | 第59-61页 |
·油藏管理系统类型及层次探讨 | 第61-62页 |
·油藏管理系统复杂性分析 | 第62-64页 |
·油藏管理系统功能及结构分析 | 第64-67页 |
·油藏管理系统功能定位分析 | 第64-65页 |
·油藏管理系统结构解析 | 第65-67页 |
·油藏管理系统分系统分析 | 第67-75页 |
·油藏资源分系统分析 | 第67-70页 |
·生产管理分系统分析 | 第70-74页 |
·技术管理分系统分析 | 第74-75页 |
·组织管理分系统分析 | 第75页 |
·油藏管理系统的情景分析和 KSIM 仿真研究 | 第75-83页 |
·油藏管理系统情景分析技术 | 第75-78页 |
·油藏管理系统情景分析技术与KSIM 仿真模型 | 第78-83页 |
·油藏管理系统反馈关系研究 | 第83-89页 |
·油藏资源-生产管理分系统油藏工程基础 | 第83-84页 |
·油藏资源-生产管理分系统因果反馈关系 | 第84-85页 |
·油藏资源-生产管理分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85-89页 |
·油藏管理理论模型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以胜利油田为例油藏管理理论模型研究及优化控制 | 第91-103页 |
·胜利油田油藏管理系统情景分析和 KSIM 仿真分析 | 第91-97页 |
·胜利油田油藏管理系统情景方案的描述 | 第91-92页 |
·胜利油田油藏管理系统KSIM 仿真分析 | 第92-95页 |
·胜利油田油藏管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 第95-97页 |
·胜利油田油藏管理规划优化控制 | 第97-101页 |
·胜利油田油藏管理优化控制思路 | 第97-98页 |
·不同油藏管理情景下的胜利油田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98-99页 |
·胜利油田油藏管理规划优化控制结果 | 第99-101页 |
·油藏管理系统理论模型应用展望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作者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