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县域“多规合一”中“三生空间”划定方法研究--以周至县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第12页
        1.1.2 “三生空间”划定是国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举措第12-13页
        1.1.3 “三生空间”划定对于“多规合一”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第13页
        1.1.4 县域层面的“三生空间”划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2页
        1.3.1 国外相关理念、实践对“三生空间”的借鉴第15-19页
        1.3.2 国内“三生空间”研究理论与实践进展第19-22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2页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第22-25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4.3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选择第25-28页
        1.5.1 研究对象确定第25-26页
        1.5.2 研究区域选择及特征第26-28页
第二章 “三生空间”的思想渊源及对其的科学认知第28-36页
    2.1 “三生空间”产生的思想渊源第28-31页
        2.1.1 国内城市规划思想与“三生空间”渊源第28-30页
        2.1.2 国外城市规划思想与“三生空间”渊源第30-31页
    2.2 “三生空间”的内涵概述第31-32页
        2.2.1 生态空间第31页
        2.2.2 生产空间第31-32页
        2.2.3 生活空间第32页
    2.3 “三生空间”用地功能分析第32-33页
        2.3.1 生态功能第32页
        2.3.2 生产功能第32-33页
        2.3.3 生活功能第33页
    2.4 “三生空间”相互关系探讨第33-35页
        2.4.1 “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第33页
        2.4.2 “三生空间”内在作用机制第33-34页
        2.4.3 “三生空间”相互制衡关系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多规合一”中“三生空间”的划定第36-56页
    3.1 “多规”特征及差异分析第36-39页
        3.1.1 “多规”特征分析第36-37页
        3.1.2 “多规”差异分析第37-39页
    3.2 “多规”中的“三生空间”辨识第39-42页
    3.3 “三生空间”划定总体思路第42-44页
        3.3.1 总体思路第42-43页
        3.3.2 划定原则第43-44页
    3.4 “三生空间”划定技术准备第44-46页
        3.4.1 数据资料获取第44页
        3.4.2 数据资料处理第44-46页
    3.5 “三生空间”划定方法第46-55页
        3.5.1 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第46-47页
        3.5.2 生态空间划定方法与依据第47-48页
        3.5.3 生产空间划定原则与方法第48-49页
        3.5.4 生活空间划定原则与方法第49-54页
        3.5.5 “三生空间”相互协调分析第54-55页
    3.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县域“多规合一”中“三生空间”的划定——以周至县为例第56-74页
    4.1 研究区域概述第56-62页
        4.1.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第56-57页
        4.1.2 研究区域“三生空间”划定动因分析第57-58页
        4.1.3 研究区域数据资料准备第58-59页
        4.1.4 研究区域“多规”差异分析第59-62页
    4.2 生态空间划定第62-65页
        4.2.1 周至县生态空间发展方向第62页
        4.2.2 周至县“多规”中生态空间辨识第62-63页
        4.2.3 周至县生态空间划定结果第63-65页
    4.3 生产空间划定第65-68页
        4.3.1 周至县生产空间发展方向第65-66页
        4.3.2 周至县“多规”中生产空间辨识第66-67页
        4.3.3 周至县生产空间划定结果第67-68页
    4.4 生活空间划定第68-72页
        4.4.1 周至县生活空间发展方向第68-70页
        4.4.2 周至县“多规”中生活空间辨识第70-71页
        4.4.3 周至县生活空间划定结果第71-72页
    4.5 “三生空间”总体格局第72-73页
        4.5.1 周至县“三生空间”功能组合模式第72页
        4.5.2 周至县“三生空间”总体格局第72-73页
    4.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三生空间”管制措施第74-79页
    5.1 空间管制思路第74-75页
        5.1.1 总体思路第74页
        5.1.2 管控分区第74-75页
    5.2 分区管控要求第75-79页
        5.2.1 生态空间第75页
        5.2.2 生产空间第75-76页
        5.2.3 生活空间第76-77页
        5.2.4 其他空间第77-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2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79-80页
    6.2 思考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防雷中心综合业务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山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