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环境下玉米内源激素变异对叶序分化类型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48页
    1.1 对生玉米研究进展第12-16页
        1.1.1 对生玉米形态特征第12-13页
        1.1.2 对生玉米遗传育种研究第13-15页
        1.1.3 对生玉米生理生化指标第15-16页
    1.2 植物叶发育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1 叶原基的形成第16页
        1.2.2 叶极性的建立第16-18页
        1.2.3 细胞分裂对叶形态建成的作用第18-19页
    1.3 植物叶序研究进展第19-23页
        1.3.1 叶序的特点第19-21页
        1.3.2 叶序的形成第21-22页
        1.3.3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叶序形成的影响第22-23页
    1.4 细胞分裂素研究进展第23-32页
        1.4.1 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进展第23-26页
        1.4.2 细胞分裂素调控研究进展第26页
        1.4.3 细胞分裂素受体与信号转导研究进展第26-29页
        1.4.4 细胞分裂素生理作用及其运输机制第29-30页
        1.4.5 细胞分裂素的代谢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研究进展第30-32页
    1.5 生长素研究进展第32-42页
        1.5.1 生长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进展第32-35页
        1.5.2 生长素信号转导研究进展第35-38页
        1.5.3 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其运输机制第38-39页
        1.5.4 生长素的代谢与生长素氧化酶的研究进展第39-42页
    1.6 植物激素含量测定研究进展第42-48页
        1.6.1 生物学鉴定法第43页
        1.6.2 理化测定法第43-44页
        1.6.3 免疫检测法第44-45页
        1.6.4 植物内源激素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第45-48页
引言第48-51页
    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48-49页
    2. 研究内容第49页
    3. 技术路线第49-51页
第二章 不同对生玉米自交系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生长状况比较第51-6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2.1.1 材料第51-52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52-62页
        2.2.1 不同自交系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对生率差异第52-54页
        2.2.2 不同自交系在不同地区的对生率与生长状况比较第54-56页
        2.2.3 对生自交系单株在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比较与表型观察第56-59页
        2.2.4 同一对生自交系同一地区不同播种条件下的对生率差异第59-62页
    2.3 讨论第62-64页
    2.4 结论第64-65页
第三章 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内源激素的变化及其对叶原基分化类型的关系第65-85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3.1.1 材料第66页
        3.1.2 方法第66-6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7-80页
        3.2.1 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叶原基的形态学变化第67-70页
        3.2.2 ABA浓度的变化第70-72页
        3.2.3 GA浓度的变化第72-73页
        3.2.4 CTK浓度的变化第73-75页
        3.2.5 IAA浓度的变化第75-77页
        3.2.6 CTK/IAA的变化第77-80页
    3.3 讨论第80-84页
        3.3.1 单一激素对对生玉米自交系对生率的影响第80-82页
        3.3.2 CTK/IAA对玉米对生率的影响第82-84页
    3.4 结论第84-85页
第四章 细胞分裂素类型对玉米叶序的影响第85-10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5-94页
        4.1.1 材料第85-88页
        4.1.2 方法确定第88-9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94-100页
        4.2.1 不玉米自交系在不同温度下的总细胞分裂素含量与生长素比值的变化第94-95页
        4.2.2 玉米自交系在不同温度下的5种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第95-100页
        4.2.3 玉米自交系在不同温度下CTK和IAA含量的变异第100页
    4.3 讨论第100-104页
        4.3.1 影响玉米对生率的关键细胞分裂素类型第100-101页
        4.3.2 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及其代谢第101-103页
        4.3.3 ELISA法和HPLC法在激素含量检测上差异比较第103-104页
    4.4 结论第104-105页
第五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生玉米CTK氧化酶和IAA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第105-12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105-112页
        5.1.1 材料第105-107页
        5.1.2 CKX测定方法第107-109页
        5.1.3 IAAO测定方法第109-11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12-116页
        5.2.1 CKX活性的变化第112-114页
        5.2.2 IAAO活性的变化第114-116页
        5.2.3 玉米自交系在不同温度下的CKX和IAAO活性的变异第116页
    5.3 讨论第116-120页
        5.3.1 CKX活性的变化对CTK含量的影响及其对玉米生长的作用机理第116-118页
        5.3.2 IAAO活性的变化对IAAO含量的影响及其对玉米生长的作用机理第118-120页
    5.4 结论第120-122页
第六章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不同玉米自交系(组合)产量性状的影响第122-136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22-123页
        6.1.1 材料第122-123页
        6.1.2 方法第12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23-133页
        6.2.1 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异第123-126页
        6.2.2 地点间产量性状的变异第126页
        6.2.3 年份间产量性状的变异第126-127页
        6.2.4 自交系、年份和地点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第127-129页
        6.2.5 不同杂交组合的产量性状的变异第129-133页
    6.3 讨论第133-134页
    6.4 结论第134-136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36-138页
    一、结论第136-137页
    二、展望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2页
附录第152-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作者简介第172-173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以河南省L市为例
下一篇:邓小平改革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