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石油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1.1 全球石油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1.2 中国石油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2 石油污染危害 | 第11-12页 |
1.3 石油污染土样细菌群落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12-14页 |
1.3.1 传统方法 | 第12页 |
1.3.2 Biolog微平板法 | 第12-13页 |
1.3.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法 | 第13页 |
1.3.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 第13页 |
1.3.5 高通量测序方法 | 第13-14页 |
1.4 克拉玛依油田概述 | 第14-15页 |
1.5 本研究主要目的及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石油污染土层样品采集和环境因子研究 | 第16-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2.1.1 样品采集 | 第16页 |
2.1.2 药品与试剂 | 第16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页 |
2.2.1 土壤总氮的测定 | 第16页 |
2.2.2 土壤总磷的测定 | 第16页 |
2.2.3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 第16页 |
2.2.4 石油污染土壤石油成分的测定 | 第1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6-24页 |
2.3.1 石油污染土壤理化参数 | 第16-17页 |
2.3.2 环境因子之间的主成分分析(PCA)分析 | 第17-18页 |
2.3.3 石油污染土壤石油成分GC-MS结果 | 第18-23页 |
2.3.4 石油污染土样石油组成相对含量主成分分析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石油污染土样细菌类群结构和环境因子的联系 | 第26-4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3.1.1 样品 | 第26页 |
3.1.2 药品与试剂 | 第26页 |
3.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3.2.1 石油污染土壤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26页 |
3.2.2 PCR产物切胶回收纯化 | 第26页 |
3.2.3 转化步骤 | 第26页 |
3.2.4 手提质粒步骤 | 第26页 |
3.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6页 |
3.3 实验步骤及其数据处理 | 第26-28页 |
3.3.1 石油污染土壤细菌总DNA提取、16S rRNA PCR扩增及克隆文库构建 | 第26-27页 |
3.3.2 16S rRNA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27页 |
3.3.3 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28页 |
3.3.4 序列登录号的获取 | 第28页 |
3.3.5 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典型对应分析(CCA) | 第2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3.4.1 石油污染土样细菌基因组抽提及 16S rRNA基因PCR分析 | 第28页 |
3.4.2 石油污染土壤细菌 16S rRNA基因的RFLP分析 | 第28-32页 |
3.4.3 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32-35页 |
3.4.4 石油污染土壤细菌多样性 | 第35-36页 |
3.4.5 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类群结构与环境理化性质之间的联系 | 第36-37页 |
3.5 小结和讨论 | 第37-40页 |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 第40-6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4.1.1 样品 | 第40页 |
4.1.2 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4.1.3 实验仪器设备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4.2.1 石油污染土壤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40页 |
4.2.2 PCR扩增 | 第40页 |
4.2.3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 第40页 |
4.2.4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 第40页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0-42页 |
4.3.1 测序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4.3.2 OTU聚类和物种注释 | 第41页 |
4.3.3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 第41页 |
4.3.4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 第41-4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2-57页 |
4.4.1 测序数据统计 | 第42-43页 |
4.4.2 高通量测序石油污染土壤细菌物种注释和OTU分析 | 第43-51页 |
4.4.3 样品复杂度分析(Alpha Diversity) | 第51-54页 |
4.4.4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 第54-57页 |
4.5 石油污染土样细菌类群结构和土样理化性质的关系 | 第57-58页 |
4.6 小结和讨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克隆文库法和高通量测序法测定石油污染土壤细菌优势菌群及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 第61-67页 |
5.1 5 cm石油污染土壤细菌最主要菌群两种方法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5.2 20 cm石油污染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两种方法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5.3 50 cm石油污染土壤细菌最主要类群两种方法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5.4 石油污染土样细菌丰富度研究 | 第65-66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全文小结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页 |
6.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附录1 主要实验药品 | 第76页 |
附录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6-77页 |
附录3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77-79页 |
1 主要试剂 | 第77页 |
2 DNA提取试剂的配制 | 第77-78页 |
3 手提质粒裂解液配制 | 第78页 |
4 电泳缓冲液配制 | 第78-79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