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1.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2.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3.主要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四)调查的对象和目的及原则 | 第16-18页 |
1.调查对象 | 第16页 |
2.调查目的 | 第16页 |
3.调查原则 | 第16-18页 |
一、人格理论相关范畴的梳理 | 第18-26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人格理论 | 第18-21页 |
(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第21-26页 |
1.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第21-22页 |
2.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第22页 |
3.法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第22-23页 |
4.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范畴 | 第23-24页 |
5.大学生人格 | 第24-26页 |
二、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实证分析 | 第26-35页 |
(一)贵州省直高校大学生人格表现现状 | 第26-27页 |
(二)贵州省直高校大学生人格存在的问题 | 第27-35页 |
1.人际关系紧张,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 第28-30页 |
2.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 第30-31页 |
3.自我期望值高,心理压力过大 | 第31-33页 |
4.心理状态失衡,走极端 | 第33-35页 |
三、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的原因透视 | 第35-45页 |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方面 | 第35-37页 |
1.大学生自我认知有偏差 | 第35-36页 |
2.大学生自身消极的心理适应度 | 第36页 |
3.大学生弱化的人际交往实践 | 第36-37页 |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 第37-39页 |
1.家长不当的教育观念 | 第37-38页 |
2.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 | 第38页 |
3.家庭环境影响 | 第38-39页 |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 第39-42页 |
1.学校教育体制及模式的影响 | 第39-40页 |
2.当前模糊的教师角色 | 第40页 |
3.高校不良的社团风气 | 第40-41页 |
4.学校嘈杂的周边环境 | 第41-42页 |
(四)社会方面的因素 | 第42-45页 |
1.差距悬殊的社会贫富现象 | 第42页 |
2.负面的社会思想观念 | 第42-43页 |
3.网络文化的双面挑战 | 第43-45页 |
四、矫正当前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策略思考 | 第45-57页 |
(一)大学生自身层面 | 第45-47页 |
1.准确定位,全面评估和认识自己 | 第45-46页 |
2.生活独立,摆脱消极依赖心理 | 第46页 |
3.提升交际,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 第46-47页 |
(二)家庭层面 | 第47-49页 |
1.父母以身作则,转变教育观念 | 第47-48页 |
2.改变教养方式,因势利导子女人格修养 | 第48-49页 |
3.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促使子女人格朝健康方向发展 | 第49页 |
(三)学校层面 | 第49-54页 |
1.积极开设挫折教育,全面应对大学生人格问题 | 第49-51页 |
2.重塑师格魅力,以良好师格感染生格 | 第51-52页 |
3.营造良好校园社团文化,通过社会实践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 第52-53页 |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规避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53-54页 |
(四)社会层面 | 第54-57页 |
1.完善相应政府机制,为矫正大学生人格问题提供保障 | 第54页 |
2.发挥舆论监督,积极引导大学生顺利成长 | 第54-55页 |
3.创造有利的网络环境,消除不利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一 | 第62-63页 |
附录二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