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 金铁锁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1 金铁锁简介 | 第10-11页 |
1.2 金铁锁组培快繁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 | 第11-12页 |
1.3 金铁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第12-13页 |
1.3.1 化学成分 | 第12页 |
1.3.2 药理作用 | 第12-13页 |
1.4 金铁锁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 第13页 |
2 植物花色苷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2.1 植物花色苷简介 | 第13-14页 |
2.2 植物花色苷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第14-18页 |
2.2.1 花色苷的提取 | 第14-16页 |
2.2.2 花色苷的分离纯化 | 第16-17页 |
2.2.3 花色苷的鉴定 | 第17-18页 |
2.3 植物花色苷的药理活性及应用 | 第18-19页 |
2.3.1 保护心血管 | 第18-19页 |
2.3.2 抗糖尿病 | 第19页 |
2.3.3 抗癌活性 | 第19页 |
3 植物组织培养与花色苷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1 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1.2 药品与仪器 | 第21-22页 |
1.2.1 试验药品 | 第21-22页 |
1.2.2 试验仪器 | 第22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2-28页 |
2.1 金铁锁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 | 第22-24页 |
2.1.1 金铁锁种子消毒与萌发 | 第22-23页 |
2.1.2 金铁锁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 | 第23-24页 |
2.2 金铁锁愈伤组织主要色素的诱导积累条件 | 第24-26页 |
2.2.1 培养基及成分 | 第24页 |
2.2.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第24-25页 |
2.2.3 培养条件 | 第25-26页 |
2.3 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的分离鉴定及性质分析 | 第26-28页 |
2.3.1 金铁锁愈伤组织细胞色素的提取 | 第26页 |
2.3.2 金铁锁愈伤组织细胞色素的分离 | 第26-27页 |
2.3.3 金铁锁愈伤组织花色苷的初步鉴定 | 第27-28页 |
2.3.4 金铁锁愈伤组织花色苷稳定性试验 | 第28页 |
3 考查指标 | 第28-29页 |
3.1 金铁锁愈伤组织诱导增殖 | 第28-29页 |
3.2 金铁锁愈伤组织主要色素的诱导积累 | 第29页 |
3.3 金铁锁愈伤组织主要色素分离鉴定及性质 | 第29页 |
3.3.1 花色苷粗提率测定 | 第29页 |
3.3.2 比移值(Rf)的计算 | 第29页 |
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61页 |
1 金铁锁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 | 第30-34页 |
1.1 不同消毒剂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1页 |
1.2 不同培养条件对金铁锁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32页 |
1.3 不同外植体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2-33页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33-34页 |
2 金铁锁愈伤组织主要色素的诱导积累研究 | 第34-44页 |
2.1 不同培养基及成分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34-36页 |
2.1.1 不同培养基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34页 |
2.1.2 不同氮源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34-35页 |
2.1.3 不同碳源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36-39页 |
2.2.1 单因素试验 | 第36-38页 |
2.2.2 二因素试验 | 第38-39页 |
2.3 不同培养条件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39-43页 |
2.3.1 不同光照强度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2 不同温度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40页 |
2.3.3 不同pH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4 不同L-苯丙氨酸浓度对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5 不同金属离子对金铁锁愈伤组织生长及色素诱导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3 金铁锁愈伤组织细胞主要色素的分离鉴定和性质分析 | 第44-61页 |
3.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 第44-45页 |
3.2 金铁锁愈伤组织主要色素的提取 | 第45-50页 |
3.2.1 不同提取剂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3.2.2 不同体积分数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不同温度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3.2.4 不同时间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7页 |
3.2.5 不同pH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6 不同料液比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7 正交优化试验 | 第49-50页 |
3.3 不同分离条件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1 不同展开剂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2 不同洗脱剂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洗脱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 金铁锁愈伤组织的初步鉴定 | 第52-53页 |
3.4.1 矢车菊3O-葡萄糖苷的标准曲线及色谱图 | 第52-53页 |
3.4.2 金铁锁色素样品色谱图及含量 | 第53页 |
3.5 不同条件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8页 |
3.5.1 不同温度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2 不同光照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3 不同pH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页 |
3.5.4 不同可溶性糖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5 还原剂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页 |
3.5.6 氧化剂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7 不同防腐剂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页 |
3.5.8 不同金属离子对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1 结论 | 第61-62页 |
1.1 金铁锁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 | 第61页 |
1.2 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形成的基本条件 | 第61页 |
1.3 金铁锁愈伤组织色素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第61-62页 |
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2-63页 |
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