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二)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3-15页 |
1.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资料来源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浚县泥咕咕艺术概述 | 第15-29页 |
(一)浚县泥咕咕产生及发展 | 第15-18页 |
1.浚县泥咕咕的产生环境 | 第15-17页 |
2.浚县泥咕咕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18页 |
(二)浚县泥咕咕的风格特征 | 第18-20页 |
1.造型特征 | 第18-19页 |
2.色彩特征 | 第19-20页 |
(三)浚县泥咕咕的题材与制作工艺 | 第20-29页 |
1.泥咕咕的题材分类 | 第20-24页 |
2.制作工艺 | 第24-29页 |
第三章 浚县泥咕咕的保护现状 | 第29-40页 |
(一)浚县泥咕咕的销售现状 | 第30-33页 |
1.庙会销售 | 第30-32页 |
2.订制销售 | 第32-33页 |
3.商人代销 | 第33页 |
(二)浚县泥咕咕艺术的扩散 | 第33-37页 |
1.泥咕咕艺人展演和讲学 | 第34-35页 |
2.媒体宣传与学者研究 | 第35-37页 |
(三)泥咕咕协会与展馆的建设 | 第37-38页 |
(四)整体保护措施 | 第38-40页 |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8-39页 |
2.政府加大整体保护力度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浚县泥咕咕的传承现状 | 第40-48页 |
(一)浚县泥咕咕的传承方式 | 第40-42页 |
1.家庭传承 | 第40-41页 |
2.师徒传承 | 第41页 |
3.学校教育传承 | 第41-42页 |
(二)浚县泥咕咕的传承人 | 第42-48页 |
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学锋 | 第44-45页 |
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学海 | 第45-46页 |
3.新一代浚县泥咕咕传承人——宋楷战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浚县泥咕咕的发展分析 | 第48-53页 |
(一)泥咕咕当代发展中的问题 | 第48-50页 |
1.传统生产工艺的制约 | 第48页 |
2.泥咕咕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 第48-49页 |
3.传承人危机,缺乏专业人才 | 第49-50页 |
(二)浚县泥咕咕的发展措施 | 第50-53页 |
1.以旅游业为依托的发展新模式 | 第50-51页 |
2.以高校教育为主的传播新思路 | 第51页 |
3.以品牌为契机的营销新方向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A | 第57-59页 |
附录B | 第59-61页 |
作者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