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1.1.1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第11页 |
1.1.2 乡村旅游之发展需求及其推动下的村落演变 | 第11-12页 |
1.1.3 “十三五规划”鼓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 | 第12页 |
1.1.4 秦岭北麓乡村的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1.5 台湾桃米村的调研体会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中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5页 |
1.5.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及重点 | 第18-21页 |
1.5.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及重点 | 第21-24页 |
1.5.3 国内外相关理论现有研究之不足 | 第24-25页 |
1.6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2 共生理论与乡镇空间组织关系解析 | 第29-39页 |
2.1 基本理论在乡镇空间发展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2.1.1 共生理论引入城乡规划设计范畴 | 第29页 |
2.1.2 共生理论引入乡镇空间发展的意义 | 第29-30页 |
2.1.3 系统论引入城乡规划设计范畴 | 第30页 |
2.2 乡镇空间共生系统分析 | 第30-36页 |
2.2.1 空间环境共生 | 第31-33页 |
2.2.2 空间功能共生 | 第33页 |
2.2.3 空间布局共生 | 第33-34页 |
2.2.4 空间形态共生 | 第34-35页 |
2.2.5 乡镇空间共生系统构建 | 第35-36页 |
2.3 乡镇空间共生系统的特征与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2.3.1 乡镇空间共生系统的特征 | 第36-37页 |
2.3.2 建立共生能量评价体系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台湾桃米村空间共生发展模式启示 | 第39-66页 |
3.1 台湾桃米村的起源及发展简述 | 第39-41页 |
3.1.1 桃米村概况 | 第39-40页 |
3.1.2 桃米生态村发展历程 | 第40-41页 |
3.2 桃米村空间环境共生 | 第41-47页 |
3.2.1 桃米村外部共生环境分析 | 第41-44页 |
3.2.2 桃米村内部共生环境分析 | 第44-47页 |
3.3 桃米村空间功能共生 | 第47-56页 |
3.3.1.空间功能体系架构 | 第47-53页 |
3.3.2.生活、生产、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53-55页 |
3.3.3.生活、生产、服务功能的共生模式 | 第55-56页 |
3.4 桃米村空间布局共生 | 第56-60页 |
3.4.1 道路交通 | 第56-57页 |
3.4.2 土地利用布局 | 第57-60页 |
3.5 桃米村空间形态共生 | 第60-64页 |
3.5.1 绿色空间形态 | 第61-62页 |
3.5.2 灰色空间形态 | 第62-64页 |
3.6 桃米村空间共生发展经验总结 | 第64-6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五台镇空间共生现状分析 | 第66-93页 |
4.1 五台镇共生系统发展背景研究 | 第66-67页 |
4.2 五台镇空间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 第67-79页 |
4.2.1 五台镇外部共生环境现状分析 | 第68-72页 |
4.2.2 五台镇内部共生环境现状分析 | 第72-76页 |
4.2.3 五台镇共生环境的发展问题 | 第76-79页 |
4.3 五台镇空间功能的现状与问题 | 第79-83页 |
4.3.1 空间功能体系架构 | 第79-82页 |
4.3.2 空间功能发展中的问题 | 第82-83页 |
4.3.3 空间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 第83页 |
4.4 五台镇空间布局的现状与问题 | 第83-89页 |
4.4.1.交通布局 | 第83-85页 |
4.4.2.土地利用布局 | 第85-89页 |
4.5 五台镇空间形态的现状与问题 | 第89-91页 |
4.5.1.绿色空间形态 | 第89页 |
4.5.2.灰色空间形态 | 第89-91页 |
4.6 五台镇空间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第91-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空间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评价 | 第93-110页 |
5.1 乡村空间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原则 | 第93-94页 |
5.2 乡村空间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评价指标体系 | 第94-108页 |
5.2.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提取指标层的评价因子 | 第95-97页 |
5.2.2 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 | 第97-99页 |
5.2.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第99页 |
5.2.4 通过层次总排序与其一致性检验得出各因子权衡结果 | 第99-103页 |
5.2.5 通过调查问卷法,对评价因子进行打分 | 第103-106页 |
5.2.6 准则层与指标层的共生能量水平计算 | 第106-108页 |
5.3 空间共生系统的共生能量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108-110页 |
6 共生模式下的五台镇空间优化发展策略 | 第110-143页 |
6.1 五台镇空间共生优化策略的设计原则 | 第110-113页 |
6.1.1 坚持地域性与历史性,保护当地文化 | 第110页 |
6.1.2 深层挖掘当地资源,提高旅游体验度 | 第110-112页 |
6.1.3 注重公共活动空间,促进人与人的相互交往 | 第112-113页 |
6.2 空间环境共生的五台镇空间优化策略 | 第113-116页 |
6.2.1 建立与子午、王曲连片发展的外部空间环境 | 第113-115页 |
6.2.2 深层挖掘旅游资源,提升内部环境品质 | 第115-116页 |
6.2.3 增强公众参与度 | 第116页 |
6.3 空间功能共生的五台镇空间优化策略 | 第116-127页 |
6.3.1 多元融合型功能共生策略 | 第116-117页 |
6.3.2 增强产业丰富度,优化产业结构 | 第117页 |
6.3.3 以佛、石、庙为乡村核心的激活型功能策略 | 第117页 |
6.3.4 以民宿带动型的功能共生策略 | 第117-121页 |
6.3.5 乡村创意体验式旅游为导向的功能共生策略 | 第121-127页 |
6.4 空间布局共生的五台镇空间优化策略 | 第127-138页 |
6.4.1 设计交通布局的网络化与有机化 | 第127-131页 |
6.4.2 加强景观布局的延续性与特色性 | 第131-132页 |
6.4.3 优化聚落布局的多元化与可适性 | 第132-133页 |
6.4.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便捷性与合理性 | 第133-135页 |
6.4.5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 第135-136页 |
6.4.6 优化各功能空间的分区 | 第136-137页 |
6.4.7 强化各功能片区间的联系度 | 第137-138页 |
6.5 空间形态共生的五台镇空间优化策略 | 第138-140页 |
6.6 优化后五台镇空间共生系统共生能量测评 | 第140-142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7 结语 | 第143-145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3页 |
7.1.1 对共生理论的发展 | 第143页 |
7.1.2 五台镇空间共生系统的构建 | 第143页 |
7.2 思考与展望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
图录 | 第151-155页 |
表录 | 第155-157页 |
附录一 | 第157-159页 |
附录二 | 第159-161页 |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实践 | 第161页 |